东莞茶友赴安化 黑茶故里寻找茶之源
发布时间 2012-09-06 浏览 8601 次
十九天的日晒夜露,在自然条件的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千两茶于茶体之内方能 “吸天地之灵气,纳宇宙之精华”。而高家山厂区内这些位于高山脚下,远离城区,远离喧嚣的千两茶,似乎更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据了解,由于原材料有限,加上为了保证质量,高家山每年的千两茶数量都不多,去年只产了1000条,今年也不过1000多条而已,百两茶稍稍多一些也仅在1万条左右,远远不能与别的黑茶厂家一年4万条千两茶的产量相比,高家山只用安化道地的野生原科,因为在产量上非常的有限。因此每一年的千两茶一出来,订单供不应求。经常会有抢不到货的情况,因此高家山黑茶在经销商的选择这块非常的慎重。

  高家山坚守的这份“野”,在其他产品中也可以体现出来,“野境”的横空出品就是代表之一。根据中国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安化人)对芽尖的定义,“其原料必须采自谷雨前的嫩叶”,所以高家山雇专人采摘六步溪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早春野生云台大叶种原料,采用传统纯手工加工方法,生产出这款成品颗粒均匀、乌黑油亮,香气醇正绵长,甜醇鲜爽,滋味细致而滑顺的产品。

  除了坚守古法,高家山还凭借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研发新产品,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现代人品茗新需求,像今年新研发的红茶“红色古典—尊”、“时尚印记—炫”以及“时尚印心—潮”一出世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总产量只有102斤的红色古典更是早已销售一光,目前市场上的价格甚至达到5万元一斤。

  走累了,是时候走进高家山二楼古香古色,背靠大山的茶室里品上一杯好茶了。咕咚咕咚滚着的开水,泡出茶汤艳红,香气深沉的黑茶,醇厚滑软、生津回甘的茶汤顺着舌尖喉咙而下,解除了一天的疲乏与困顿,有的人品完茶,便忍不住在这浓浓的茶香中安睡。

  问景:

  体验茶马古道的艰辛

  “铃铃铃岭……”身后传来一阵清脆的铃声和马蹄声。“老板,要骑马么?去茶马古道看看吧。”在安化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据了解,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与茶马古道连接起来。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雨宿的艰难行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贸之路。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大量的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好些水陆、陆陆交汇点,慢慢地自然而然形成了集镇、驿站,以方便马帮和过往商贾行人买卖商品,住宿歇足。高城峒、江南古镇、永锡桥、洞市老街、唐家观、新化圳上、白溪、隆回滩头、宝庆这些老市镇,便是随“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来的。

  茶马古道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将幻化成一股激奋人心的民族开拓、创业精神。

  现如今,益阳安化的马帮部落作为南方最后一处茶马文化遗址,依旧伫立在原始的大山深处。古商贸流通的繁荣景象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千年沧桑的文化沉淀却历久弥新 ,“马帮游”也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现在,高城及周边村,家家户户依旧养马。高城的马是典型的南方品种,不算高大,看上去很普通,骑上却能翻越崇山峻岭。重走茶马古道,可谓是“步步惊心”。树丛中间隐约着一条逶迤的羊肠小径,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有一个个的小石窝。山道又窄又高,右靠山,左临峡谷,有的陡坡几近四五十度,。两马交汇时,一方的牵马人护住马头,过于狭窄的地方,甚至要将马匹拉上坡坎,腾出通道,以免对方和己方的马匹受惊。 骑马穿行在川岩江边的茶马古驿道上,清脆的马铃声在这诗情画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动听的歌,随着山风悠悠传开,不绝于耳。

  几经岁月的洗礼,茶马古道和那些有关马帮的故事早已湮没在历史烟云中,宛如一段山风吹不散的残梦。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古飘来的茶草芳香随着现代安化马帮的脚步,驮着安化的万千秀色,历史风云,人文底蕴,茶叶芬芳,穿越时空飞蹄而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