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后“大红袍”时代的营销策略反省
发布时间 2012-11-30 浏览 8692 次
竟然多达十几万项。对于许多人来说,“大红袍”是与天心岩九龙窠高岩峭壁之上的那6棵母树画上等号的。但从2005年起,武夷山已经对外界宣布停止母树大红袍的采摘,那么,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大红袍”从何而来?对于“大红袍”的一个常见的解释是,上世纪80年代初,武夷山有关部门与科技工作者对六棵母树“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殖试验,到目前为止,通过无性繁殖推广的“大红袍”茶园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问题是,无性繁殖“大红袍”仅是进入流通的武夷岩茶的一小部分,包括水仙、肉桂等主流品种在内的其他岩茶同样被打上“大红袍”的品名。另一个常见的解释是,“大红袍”是类似于鸡尾酒的拼配茶,用产自武夷山的各种茶叶经过打堆拼配而成。市面上大量的中低端“大红袍”的确是由拼配而成的。但这一点同样会给外界造成误解,以为武夷岩茶都是拼配茶,从长远看,无疑会影响到人们对武夷岩茶的认识理解,影响到未来岩茶往高端路线的发展。

“大红袍”的红极一时,同时也意味着武夷岩茶的市场营销进入了后“大红袍”时代。在后“大红袍”时代,知名度已经不成问题,而武夷岩茶的美誉度、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呈现、附加值的实现,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有必要对宏观的营销战略进行及时的反省与调整,还大红袍这一品名以准确的定位,为武夷岩茶的整体形象正本清源。

从理论上讲,任何营销策略都必须建立在产品本身的特点与优势上,武夷岩茶具有品质优异、历史悠久、品种丰富、产地著名、文化深厚等五大优势,而品种与风格的丰富性、复杂性作为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其不可替代的魅力所在。武夷岩茶在能够产生上千个品种,反映了历史上“岩茶热”曾经到达的高度,也正是“差异化竞争”的结果。武夷岩茶的各个品种,经过相应的工艺制作,在香气、滋味和汤色上都独具风韵特色,而一旦被冠以统一的品名,给消费者的印象就如工业生产线上下来的量化产品,只有简单的等级划分,没有独特性可言。而且,品名的笼统性,也容易给以次充好、用外地茶鱼目混珠等市场行为以可乘之机。因此,用单一品牌取代品种,等于抹杀差异、掩盖个性,丢弃了武夷茶文化中的宝贵内容。

从资源上看,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是武夷山的生命线,不容破坏,所以武夷岩茶的出路在做强,而不是做大。著名茶叶专家骆少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武夷岩茶的原环境原滋味原工艺消失了,武夷岩茶也就名存实亡了。”

是走统一尺度、量化扩张的路子,还是回归本真,着力挖掘文化资源;是迎合追随市场,还是主动引领市场,这是武夷岩茶当下面临的又一次战略选择。

内涵越丰富的事物往往越慢热,但也越能够持久深入。这正是文化的一个特性。

武夷岩茶要做“皇冠上的明珠”,而不能变成麦当劳。

本报记者 何光锐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