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接触的六堡茶中,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现代精制工艺的六堡茶,以原种为原料的六堡茶品质更为优秀。无论是茶味、茶香、茶气乃至耐泡度等等多项指标,都是明显胜出,而且,通过数年存储的比较,原种六堡茶可充分体现出越陈越佳的品质特点。随着年份的增加,也会呈现出特有的品种香,这个特色尤其令人迷醉,也是其他茶青制作的六堡茶所没有的。
我们所说的原料因素,除了品种方面,还有毛料的品质。其包括茶树所种植的土壤、区域、海拔高度、环境与气候。这些因素在实际的种植加工已经凸显出其重要的一面,其差异在成茶的品鉴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六堡茶与普洱茶、湖南黑茶一样,也存在着“山头”区域间的差异,这些不同种植区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这些差异极大地丰富了六堡茶的品类、内涵和品鉴空间。
另一方面,对黑茶品质起着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工艺。六堡茶、普洱茶等黑茶,其特有的后发酵工艺以及其低温杀青所形成的酶活性保留,以及微生物在后发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着黑茶的品质。而后发酵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后期存储,通过自然陈放的后发酵,也使得黑茶的品质不断地完善。优秀的品质,是黑茶值得存放的基础,也是其价值所在。
综合而言,这些因素决定了黑茶的品质,研判这多方面如原料品种选择、产区、工艺才能更好地鉴定黑茶,审评往往则是通过品饮感受来进行综合茶品质的判断的。了解这些因素对黑茶品质影响,懂得优秀品种对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作用,对于我们开展良种选育和推广、研究六堡茶的品鉴、研究市场消费习惯、历史及趋势等也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地道原料
乃市场认可的关键
《明史·食货志四·茶法》有记载:明万历二十三年(西元1597年),御史李楠请禁湖茶言:湖茶行,茶法、马政两弊,宜令巡茶御史召商给引,愿报汉、兴、保、夔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禁止。且湖南多假茶,食之刺口破腹,番人亦受其害。另有御史徐侨所奏言: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严核,以遏假茶。这里两处提到的所谓假茶,从安化苞芷园的“茶叶禁碑”中可知道,其实这里假茶并非是用非茶植物所做的茶,乃是指非道地茶的外路茶、“各县草茶”等,这些茶多是茶型、茶香、茶味以及工艺等与“道地茶”有着明显差异的,在市场不被认可,甚至这种收劣质“外路茶”掺入“道地茶”的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安化黑茶的质量和信誉,所以才立此“茶叶禁碑”约束茶人茶商共同遵行。
云南普洱茶有着大家熟悉的茶马古道的运销,其耐久存并越陈越佳的品质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其长距离运销及其工艺形成过程毋须赘言。而同样历史悠久的广西苍梧六堡茶,也需经存放等待船期、也历经漫长的水路运输、因长时间的运输而品质愈佳,得到市场认可的传统著名黑茶。
从前,虽各地有种植生产原种六堡茶,也同样有各地的杂茶充斥市场。但最受市场推崇是原产于六堡茶区里面的“地道六堡茶”。很多资料都有提到:“五堡,四堡俱有出茶”、《广西通志稿》载:“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即现狮寨)为最,六堡尤为著名”、《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苏海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五堡所产的茶,即使也是原种六堡茶,由于存在群体种间差异,在茶味、茶香及外形都与六堡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其卖价也比六堡茶低。而当时在广州、香港及南洋等地的茶庄,往往在招牌上,特地注明“正宗”和“地道”字样。
据六堡当地老茶人回忆,从前的六堡茶按茶产区来分,最著名的有黑石(属塘坪)、芦荻(属四柳)、恭州(属不倚),按旧时茶商茶号而言,六堡黑石茶、虾斗茶、英记茶、广元泰茶都是驰名省港澳而深受欢迎的。而理冲茶、山坪茶、塘坪茶品质也堪称上乘,广受认可。但在广州、香港再包装的时候,往往也难免有不良商家为了牟利掺入其他茶青,甚至有以其他茶青冒充六堡茶的情况。但往往这些“外江茶”由于品种的差异,导致其口感、味道、香气、耐泡度等都比不上原种的六堡茶。最为要紧的,是这些不是原种六堡茶茶青的杂茶不耐存储,消费者买回来后,慢慢产生劣变,放久了觉得不好喝或者是不耐煮泡,而被消费者所抛弃。
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为了增产高产,曾有过引种云南凤庆大叶种和湖南江华茶种的做法,南橘北枳,结果可想而知,做出来的茶失去了原有的六堡茶的茶味茶香,市场上并不认可。而之后,也出现过许多以外江茶、周边茶甚至是越南茶充六堡茶的现象,这部分出口老茶至今仍有少量留存。这些原种六堡茶原料和非原种六堡茶原料的老茶经过长时间的存储,作为很具价值的参考标杆,可以供我们对六堡茶的最佳适制原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笔者接触到较多这类的不同茶青所做的六堡老茶,并细细做过比较,发现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的六堡茶在历经时间的存放后,无论是在茶香、茶味、茶气、茶韵,还是在其特有的槟榔香、品种香的呈现方面,都远胜其他茶青所制作的六堡老茶。
由此,不宜久存品种也慢慢被黑茶消费市场淘汰。这种情况在前些年普洱茶大热的市场上,从一些以绿茶茶青所做成的“普洱”可以得到印证。同样的,在数年前,广西苍梧县六堡镇也曾“推广”种植过一些适制绿茶的“桂绿一号”高产品种,这些茶青做出来的六堡茶,非但口感差异甚大,耐泡度是远不及原种品种的,而且,经过几年存放后,色暗香晦,茶气淡薄,茶味变劣,市场根本不接受,很快就被当地茶农所淘汰,砍去这些茶树改种原种品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溯源黑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原料品种品质对黑茶之重要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市场规律都是至高的选择法则。(完)
彭庆中(三口居士)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