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有着大家熟悉的茶马古道的运销,其耐久存并越陈越佳的品质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其长距离运销及其工艺形成过程毋须赘言。而同样历史悠久的广西苍梧六堡茶,也需经存放等待船期、也历经漫长的水路运输、因长时间的运输而品质愈佳,得到市场认可的传统著名黑茶。
从前,虽各地有种植生产原种六堡茶,也同样有各地的杂茶充斥市场。但最受市场推崇是原产于六堡茶区里面的“地道六堡茶”。很多资料都有提到:“五堡,四堡俱有出茶”、《广西通志稿》载:“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即现狮寨)为最,六堡尤为著名”、《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苏海文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五堡所产的茶,即使也是原种六堡茶,由于存在群体种间差异,在茶味、茶香及外形都与六堡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其卖价也比六堡茶低。而当时在广州、香港及南洋等地的茶庄,往往在招牌上,特地注明“正宗”和“地道”字样。
据六堡当地老茶人回忆,从前的六堡茶按茶产区来分,最著名的有黑石(属塘坪)、芦荻(属四柳)、恭州(属不倚),按旧时茶商茶号而言,六堡黑石茶、虾斗茶、英记茶、广元泰茶都是驰名省港澳而深受欢迎的。而理冲茶、山坪茶、塘坪茶品质也堪称上乘,广受认可。但在广州、香港再包装的时候,往往也难免有不良商家为了牟利掺入其他茶青,甚至有以其他茶青冒充六堡茶的情况。但往往这些“外江茶”由于品种的差异,导致其口感、味道、香气、耐泡度等都比不上原种的六堡茶。最为要紧的,是这些不是原种六堡茶茶青的杂茶不耐存储,消费者买回来后,慢慢产生劣变,放久了觉得不好喝或者是不耐煮泡,而被消费者所抛弃。
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为了增产高产,曾有过引种云南凤庆大叶种和湖南江华茶种的做法,南橘北枳,结果可想而知,做出来的茶失去了原有的六堡茶的茶味茶香,市场上并不认可。而之后,也出现过许多以外江茶、周边茶甚至是越南茶充六堡茶的现象,这部分出口老茶至今仍有少量留存。这些原种六堡茶原料和非原种六堡茶原料的老茶经过长时间的存储,作为很具价值的参考标杆,可以供我们对六堡茶的最佳适制原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笔者接触到较多这类的不同茶青所做的六堡老茶,并细细做过比较,发现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的六堡茶在历经时间的存放后,无论是在茶香、茶味、茶气、茶韵,还是在其特有的槟榔香、品种香的呈现方面,都远胜其他茶青所制作的六堡老茶。
由此,不宜久存品种也慢慢被黑茶消费市场淘汰。这种情况在前些年普洱茶大热的市场上,从一些以绿茶茶青所做成的“普洱”可以得到印证。同样的,在数年前,广西苍梧县六堡镇也曾“推广”种植过一些适制绿茶的“桂绿一号”高产品种,这些茶青做出来的六堡茶,非但口感差异甚大,耐泡度是远不及原种品种的,而且,经过几年存放后,色暗香晦,茶气淡薄,茶味变劣,市场根本不接受,很快就被当地茶农所淘汰,砍去这些茶树改种原种品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溯源黑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原料品种品质对黑茶之重要性,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市场规律都是至高的选择法则。(完)
彭庆中(三口居士) 文/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ankou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