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最早关于普洱茶记载在唐朝。唐樊绰撰的《蛮书》(864年)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因当时普洱地名尚未确立,这时的普洱茶应为银生茶。
云南从1938年开始生产红茶,并引进炒青绿茶的加工,1945年开始生产蒸青绿茶,1964开始生产大叶种烘青绿茶,因此,1938年前,云南只产晒青茶,即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所以,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云南原思普区(今思茅、西双版纳)的晒青绿茶和以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紧压茶,包括七子饼茶、方茶、沱茶等,集中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交易而得名。因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运输靠人背马驮,从滇南茶区运到滇西北、西藏和东南亚及港澳各地,历时至少一年半载,茶叶在长期贮运过程中发生缓慢的自然发酵,干茶外形色泽逐渐变成红褐,汤色变得红艳,滋味回甜,变成人们喜爱饮用的普洱茶。这种普洱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生普洱”,亦称“传统普洱茶”。1973年,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用晒青茶经速成后发酵和陈化处理,制成现在风格的普洱茶,这种普洱散茶与以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熟普洱”和“现代普洱茶”。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103—2003《普洱茶》中,规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这里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云南省一定区域,即今思茅、版纳、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州的产茶县;二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三是经过后发酵;四是具有独特的外形和内质特点。因此,普洱茶经过了从以地名命名而成为具有独特外形和内质特点的特种茶类。严格地讲,大叶种晒青茶和以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在其没有经后发酵变成红汤以前,是不能称之为普洱茶的,它只是制作普洱茶的原料,属于绿茶类。只有经过后发酵,具有其特定的外形、内质特点以后,才能称为普洱茶。后发酵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将大叶种晒青茶和以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茶长期自然存放,使茶叶内的茶多酚物质缓慢的氧化变成普洱茶,这种普洱茶的变化时间较长,至少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这种自然陈化的普洱茶,质量较好;第二种办法是将晒青茶用人工速成后发酵的办法制成普洱散茶并以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紧压茶。这种普洱茶能满足人们对普洱茶的现实需求。
2、普洱茶的花色品种和特点
普洱茶在历史上有所谓毛尖、芽茶、女儿茶之称。清张泓在《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记载:“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皆夷女采制,货银以积为奁资,故名。”
19世纪上半叶,普洱贡茶花色有八。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前后)记载:“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芽,匣盛茶膏共八色。”
到了20世纪初,普洱茶是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主要是指晒青茶及其蒸压成型的各种紧压茶。
目前生产的普洱茶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种。普洱散茶按品质分为:特级、一级~十级,共十一个等级。普洱紧压茶外形有圆饼形、沱形、砖形、树筒形、屏风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普洱茶的特点在于它有六奇,这是它与其他茶类的显著区别。一是产地奇,产于茶树原产地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中,远离污染源;二是品种奇,普洱茶的原料来自乔木型的云南大叶种,特别是用千年野生古茶树上采摘的茶叶加工制作的普洱茶,有一种特殊的芬芳香气;三是制作奇,是用晒青茶经后发酵加工而成;四是形状奇,普洱茶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除散茶外,有小如丸药、圆球、沱茶、圆饼,大如南瓜、屏风、树筒;五是品质奇,普洱茶制作出来后,需经陈化处理,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六是饮用奇,普洱茶可以冲泡、可烹煮。如在茶馆用紫砂壶冲泡陈年普洱茶,可泡2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