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茶企应当“暴利经营”
发布时间 2011-06-21 浏览 4522 次
相应的营销网络,如果企业的营销网络不够庞大,要想把暴利产品快速脱手是不可能的,一旦产品大量积压成为长久的库存,不仅暴利无从谈起,而且还得承担产品积压的亏损。

  有茶企看到笔者的文章中屡屡提到“金针梅”、“六木”等超高端品牌,并表示他们的产品“不比金针梅和六木的差”,是不是该把价格调高起来才好卖?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就算两种产品基本一样,但两者的成本不一样,两者的形象不一样,两者的渠道也不一样,进入市场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可能一样,也就是说“暴利只能属于少数人拥有”。

  市场上不少商人表示“我们是薄利多销”,那么客观上能不能做到“薄利”就一定“多销”呢?笔者的答案也是“不可能”。做小买卖如街头路边卖菜可以做到“薄利多销”,开间小店也可能容易做到“薄利多销”,而作为一家企业来说就很难做到“薄利多销”。企业如果真要去实现“薄利多销”,那只有省下不该省的钱,放弃应该赚的钱去打价格战,然后退出市场。前不久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有个厂家找来上百家媒体,高调公布太阳能热水器成本价,指责同行们是“暴利经营”,一些厂家深怕这个厂家的举动会给市场带来不利影响,产品价格可能会大幅降低,便就此问题向笔者咨询。笔者了解该事件后发现主张“薄利多销”的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公布的价格和成本核算,完全是按开店做生意的方法去计算,而不是按企业经营的方法计算,许多管理成本和品牌推广费用都没有计算在内。试想一下,如果一家企业把管理成本给忽略了,这家企业的员工愿意拿着比别的企业低得多的工资继续干活吗?企业没有广告宣传费用的投入,消费者对你的太阳能热水器会信任吗?茶叶行业也一样,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管理成本投入,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营,没有广告投入就没有品牌影响力,加盟商就不敢卖你的产品,消费者也就无从相信茶企的产品质量,甚至找不到企业在哪里,高价位的定位也会成为市场笑柄。

 事实上,市场有“暴利”产品,但企业却没有“暴利”的利益可言,如果某个企业认为“进货价乘于十倍”就是“暴利”了,那么这家企业一定不能称之为企业,因为他们把企业应该付出的成本给忽略了。茶叶行业也不乏这样的企业,他们善于定高价位却不善于去实现获利的目标,因为这类企业是不重视品牌和消费者利益的,有高价产品但不会销售高价产品。

  当企业把产品定价确定在有足够利润空间时,表面上看起来是暴利的产品,但企业得把这“暴利”进行流向的细分,企业得考虑用多少钱给员工做事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得考虑用多少钱才能吸引到消费者来把产品快速消费掉,这个过程就是企业项目经营与品牌经营的过程,如果省略了其中任一环节的资金投入,都会造成产品的滞销,获利就成为不可能,更谈不上暴利。因此,要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就得投入资金去为企业塑造品牌、为产品塑造形象,让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有很好的认知,这些投入与企业创办初期的机器设备投入一样重要;接着还得投入广告宣传费用,为产品与消费者拉近关系,让消费者找到产品才有购买产品的可能,这些投入与企业去进货品所必须的流动资金一样不可或缺。在前述两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是许多企业所没有去考虑的,对于该投入多少资金也是许多企业感到迷茫的。笔者曾告诉一个生产矿泉水的企业老板,“想让矿泉水在市场上卖出比同行的产品更高价位又能畅销,广告投入占年销售额的20%-30%是必须的”,该老板听后大吃一惊最后作罢,他的企业经营也在随后不久就划上了休止符。

  茶行业市场化运行的历史也还短暂,许多茶企在成长过程中不善于市场经营也在情理之中,我们跳出茶行业看市场,各个行业的一线品牌是怎么做起来的,“暴利”在那些行业中是否支持了行业老大的崛起,也就能看到我们的茶企该如何对待“暴利经营”的问题了。许孙鑫认为,企业的“暴利经营”实际上是对员工、对加盟商、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企业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才能有足够的品牌影响力,当企业规模做大了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也就降低了,对消费者来说最终还是受益的。一些茶企起步晚,资金少,也就不可盲目去操作“暴利经营”的模式,而那些有一定资金做后盾的茶企,则应该以“大品牌高利润”的方式去经营。

(许孙鑫)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