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茶文化--万里茶路
发布时间 2013-03-28 浏览 8247 次
惯喝烈性酒的俄国人似乎对儒雅的中国文化也略有所悟,性格也从暴躁刚烈变得温柔起来。慢慢地,喝茶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再是单纯地品尝一种饮品,而是体味一种跨越千里的精神愉悦。

  与此同时,中俄贸易史上的一件大事发生了。由于当时俄罗斯商队频繁地进入北京进行贸易,皇城周围经常发生各种纠纷。1727年,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了《恰克图界约》,其中规定,俄国的商队不再允许在北京经商,中俄贸易只限定在当时的边境城市恰克图展开。恰克图在俄语中就是有茶的地方,可见,茶叶买卖在当时的中俄贸易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对于很多中国商人来说,去恰克图贩卖茶叶成为一项获利非常高的生意。

  张维东(山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它这个茶叶,一包茶叶运过去,大体上一包也就是现在的12.5公斤吧,市斤是25斤,它贩到恰克图,基本上一包它的这个利润有六七两白银,这很壮观的,所以当时他们分配以股分红的话,像有一些茶庄一年就可以分到14万到16万这个规模的红利。”

  在众多前往恰克图贩卖茶叶的中国人之中,山西榆次一个叫常万达的商人敏锐地把握了先机。早在乾隆初年,常万达就从山西迁居到中俄边界做起了茶叶生意。《恰克图界约》签订之后,他经营的茶庄成为当时恰克图生意最好的店铺。然而,常万达的雄心并不止于此,为保证茶叶的品质,进一步打开俄罗斯的市场,他决定采取茶叶的收购、加工、贩运一条龙的方式,把生意直接从福建做到俄罗斯。

  乾隆二十年,常万达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了武夷山脚下,当年的下梅村有着大片的荒山,一条连通东西水路的梅溪环村而过。常万达一眼就看中了这里便利的交通,最终花巨资买下了下梅村附近的所有荒山,作为种植茶叶的基地。然而,这只是那个庞大茶叶生意的开端,接下来常万达要面对的将是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挑战。

  作为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山西的常万达首先遭遇的是当地茶叶同行的竞争和孤立。几经波折,他认识到,要想在武夷山立足,必须要有一个可靠的本地家族作为合作伙伴,在下梅的诸多家族中,几经考量,最终“景隆号”茶庄的主人邹氏进入了常万达的视野。

  早年邹氏因饥荒从江西南丰逃难到武夷山的下梅村,凭着吃苦耐劳、肯动脑子以及从老家带来的一点茶叶种植技术,邹家逐渐在下梅村站稳了脚跟。经历过那段艰难创业的日子,在下梅邹氏家祠的神位上,当年挑茶用的梅木扁担和麻绳,被放置在祖先的牌位的正中,成为永远激励后代子孙不忘艰苦的精神财富。

  在清代,武夷山汇集了许多像邹氏这样来自江西的经验丰富的茶农,他们的到来大大提升了茶叶种植技术。如今,在下梅村流传的山歌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初江西人初到福建的情景。

  刘昌财(70岁下梅村民):

  “过了清明谷雨边打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半夜三更爬上楼

  采茶篮子没好高低倒头来撞到腰

  采茶时候头低下头来采的茶树采

  好好丑丑采几篮头等工钱我不要”

  (这是采茶的山歌)

  作为外来者,这些江西人更加注重家庭内部的团结。邹氏家祠前的这根木柱,就是一个祖先为教育后世儿孙,而别出心裁制作的生动教材。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