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归侨带来异国风情
英红镇的前身为英红华侨茶场,始建于1951年,因此英红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国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侨镇,侨乡特色十分浓郁
“英红镇经历了劳改场-省直"五·七"干校-知青场-华侨茶场-华侨管理区-镇的六次沿革!”英德市侨联主席钟有邻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越南有一万多名华侨被迫回到国内,安置在英红华侨茶场。在这个占地面积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约13000多名越南难侨侨眷,占全场总人口的76%,使这里成为全国安置归难侨最多的华侨农场,也形成了全国最多越南归侨聚居的地方。
归侨在接受英红当地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带来异地侨居国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风情,大大丰富英红的地方人文文化。这些越南归侨居住的村落与当地村落有着明显区别,他们并非同一个宗族聚居生活,而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从事的行业和职业也不尽相同。
这些归侨侨眷到英红后,仍然保留着在越南时的过年习俗:吃粽子、扣肉和年糕。据说吃粽子可以暖胃、强身健体,所以每年春节越南都会配给或供给定量糯米。春节前几天,家家都要包上数十斤甚至上百斤粽子,每只粽子有3-5斤重,春节可作为礼物送人;大年糕是用糯米磨浆与红糖蒸制而成,像个超大型的圆饼,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熬扣肉则用猪腩肉熬熟后,再抹上红糖用油炸,使肉红亮、甜香而不油腻。有些侨眷还会烹制别具风味的“狗肉扣”。此外,由于他们在越南生活时,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习惯于使用顶尖圆边、具有浓厚越南特色的帽子,有归侨便学会了该帽的制作工艺。因而,现在英红集市仍有不少这些“越南帽”卖。据悉,因越南当地盛产竹子,所以该帽均以竹子为材料,骨架由竹枝制成,帽体全部由竹叶制作。帽底深且尖,既可遮荫又可盛物。
近年来,英德市努力促进侨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央、省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建成一幢幢新的安居房,解决了部分困难归侨的危房和住房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如今,走入英红镇政府对面的“侨心居”,一排排新楼房整齐宽敞,每排楼房中间有专门置放农具的杂物房。侨民在绿树草地间闲话家常,生活十分安乐。
总策划:崔建军 梁有华
执行策划:黄津 魏金锋
稿件统筹:杨世华
编辑统筹:蔡秀娟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焦莹
通讯员 范桂典 马亲顺
下期预告
大站镇位于英德市中部、北江东岸。她地理位置优越,京广铁路贯穿镇境南北,英佛公路、银英公路,路路通南北;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具,有着远近弛名的长湖风景区,还有广东省最高的风水塔之一文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