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老舍茶馆从来就没有被指定担负什么外交使命,大碗茶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普通百姓,来到这里都觉得特别自在,不会因为有钱有地位就自命不凡,也不会因为是平民百姓就产生距离感,大家有一种特别平常的心境。”尹智君说。
不过,名人毕竟是老舍茶馆的特色财富。这一点,尹智君深有体会。“除了外宾,我们的茶馆里也来过许多国内的高层人士和佛教界人士,他们画的一幅画,或者写的一幅字挂在店里,那种祥和之气就会油然而生。”
至于来过那么多外国政要,则是老舍茶馆最大的优势。每来一个这样的客人,老舍茶馆内就会增加一个泥塑、一张剪纸或者一件葫芦烙画以资纪念。
尹智君认为,老舍茶馆的连锁店一旦扩张,名人效应也是可以复制的,“当然未必还是现在的形式。比如说,德国的总理和斐济的总统都光顾过我们的茶馆,如果我们把茶馆开到这两个国家,摆上这两位元首的油画或雕塑,一定很有号召力。”
多元的茶文化
老舍茶馆还有一个抱负就是宣传中国的茶文化。最近,茶馆编排出了一套五环茶道和五环茶礼。尹智君发现,中国的六大茶系的颜色,刚好和奥运五环旗的六种颜色全部吻合,这绝非应景之作,她说:“老舍茶馆虽然不大,但在国内茶馆中处于高端位置,我们有责任去推广中国的茶艺。”
事实上,中国的茶道可谓流派纷呈。“中国的茶文化就是多元化的,56个民族,那么多茶俗、茶礼,是不可能统一的。只能说就茶的精神追求而言,比如和谐、清雅。各地方有各地方的特色,理念上能统一,但形式上一定是多元的。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形式上的统一反而是对文化的消灭。”因此,很难有一种商业模式,能够把天南地北的茶文化囊括起来。
老舍茶馆需要做的是始终保持特色。“茶馆格局内的某些组合在其他地方是可以变异的,装修环境、文化服务内容,肯定得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或者城市文化来融合。我们原来就是一种体验空间的概念,应该把这块儿做足了。”现在看来,老舍茶馆的方向并没有错。这家茶馆是国内外茶客对北京文化寻根探源的地方,抱着这种意识的客人一年年呈上升趋势。而且,顾客的年龄层的跨度也越来越大,从中老年,到中青年,现在,到这里来的有更年轻的孩子。
在整个茶产业链中,老舍茶馆处于最末端。和拥有庞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作后盾的天福不一样,茶叶贸易并不是老舍茶馆的强项。
“我们的强项是营造一个典型的文化空间。我们要随着文化空间的概念走,不能扬短避长。”而茶馆的名人效应、品牌价值、纯正的京味文化,这些,都让尹智君相信,过去十多年,老舍茶馆已经积蓄了充沛的品牌能量,应该有不止一条延伸之路可走。(本报记者 刘鹤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