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春茶于3月下旬普遍开采,较常年略有提前。由于政府、集团采购受到限制,早期高档茶价格有所下降,产量也受到影响。各地纷纷采取了增产中高档茶的策略,4月价格开始保持了稳定,产量也逐步开始回升。 4月上旬霜冻灾害发生后茶区鲜叶价格普遍有所上升,并维持稳定了半月有余,以中档茶销售为主的市场也开始活跃,带动了整个茶叶产销。 4月下旬起,省内受灾茶园普遍投产,产量回升加快,企业、经营商贩收购也较踊跃。总体而言,今年茶叶市场销售情况好于预期。据业务部门截至5月20日(我省春茶结束定的截止日期)的初步统计,全省春茶仍取得了双增的好成绩。春茶产量4.37万吨,比上年增1.29%,总产值45.3亿元,比上年增4.78%。预计全年茶叶产量和产值将分别达到9.8万吨和65亿元以上,分别较上年增3%和5%左右。 自主优势依然强劲,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为全省重要的传统产业,安徽茶产业虽然近年来各项指标不及其它产茶大省,但安徽茶叶特有的自主优势依然强劲。
一是生态区位比较优势独特。安徽省是国内产茶省中唯一兼有长江南北茶区、具有南北气候特征的产茶省,皖南、大别山区气候和生态环境优越,形成安徽茶叶独特的风味品质;二是历史品牌比较优势优越。 “祁红”、“屯绿”是我国出口大宗红、绿茶中最著名品牌。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三是科教资源比较优势突出。安农大和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历史悠久、技术支撑体系完备,在茶树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茶叶加工与机械设计、茶叶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综合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四是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彰显。 2012年,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180亿元,不仅一产产值增加,二产、三产也均衡发展。产品结构上,除初级农产品外,许多茶企均上马清洁化加工项目,生产精深加工茶产品。市场主体上,2012年,省级以上龙头茶企50家,合作社806家,市场主体规模逐步壮大。营销业态上,茶叶专营店与直销店星罗棋布,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占有一席之地。销售市场上,我省茶叶在国内茶饮消费市场上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国外出口销售逐步提速。
安徽茶叶的振兴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双重局面。自主优势明显,但仍需清醒认识到,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茶产业仍存在薄弱环节。
基础发展滞后,茶园建设缓慢。总体而言,我省茶园基础建设还很薄弱,老茶园改造任务艰巨。省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我省茶园面积增加62万亩,增长38.1%,不仅低于全国的增长1.1倍,更低于河南、湖北3.2倍和1.1倍的速度。此外,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约24%,远低于51%的全国平均水平。
管理粗放,资源优势不明显。茶叶单产低,茶园更新及新技术推广缓慢是主要原因,直接影响了茶树产出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限制了整体产量的上升,茶农注重春茶生产,大量放弃夏秋茶,也造成了全年单产过低。
产品延伸不足,附加值低。安徽茶叶除一些传统精品外,大多停留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产品上,附加值开发不足。据商务部门数据,2012年全省茶叶出口额1.072亿美元,仅约合人民币20元/公斤。 2011年亩均产值1623元,低于全国2348元的水平。
品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认知度不高。安徽名茶众多,但品牌宣传缺乏整体策划,且安徽茶叶品牌普遍存在认知度不高、认同度不强的现象,一直未能形成有效市场。据统计,2012年四大品牌茶一产产值22.7亿元,仅占全省茶叶一产的37.8%。
优势与“软肋”的并存,更需要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安徽省农委相关负责人指出:面对全国茶园大发展的现实,打破传统茶类生产区域界限,进行全茶类开发生产,成为国内各茶叶主产省二度开发国内市场的普遍选择,茶叶销售市场的分割将更加明显和细化。在此背景下,安徽茶产业如何正确把握茶产业发展规律,抓住加快发展的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品牌化、标准化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强化行政、政策与综合服务的联动效用,将成为促进徽茶振兴崛起的有效手段。 品牌化、标准化成为产业发展重点突破口
我省明确制定了茶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茶叶一产产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100亿元以上,综合产值达300亿元;全省茶农人均茶叶收入翻一番,茶产业在全国的次位提升。
结合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实际,徽茶“有历史、有资源、有品牌、有技术、有优势”,我省茶产业有条件做大做强,从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看,也必须做大做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并将之作为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的重点产业来抓。2012年,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多角度、全方位支持茶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高度关注茶产业的发展,全省主产五市重新修订了发展规划,均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新的发展意见。同时,中央、省级专项茶叶资金也有了较大比例增长,2012年达到近一亿元,占全省可统计茶叶投入资金的50%以上,从省级到地方,从政策到资金,全方位改善我省茶产业发展环境。
省政府负责同志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要求“突出重点,着力推进茶产业加快发展”。一要抓好茶产业流通,在品牌化营销上下功夫。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通过政府有效组织引导,促进安徽茶企联合发展、互利共赢,鼓励龙头企业将商业品牌与四大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制定整体策划与推介方案;创新品牌营销业态,推进规范化品牌专营店建设,充分运用电子商务,开辟茶叶销售专业平台。二要抓好茶叶产业生产,在标准化上下功夫。加强茶园改造,着力提高无行系优质良种茶园的比重,建设一批先进标准的茶叶生产基地;加强“三品一标”质量认证,强化茶叶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进行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利用我省农业物联网的优势,努力实现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跟踪。三要抓好茶产业产品开发,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在传统春茶基础上开发新品种,加强各类茶产品的技术研发;发展精深加工,加快引进和研发茶叶的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四要抓好茶产业资源整合,培育茶企“甲级队”。立足于扶优扶强,培育我省茶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建设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茶叶加工、基地建设等方面一体化的茶叶领军企业队伍,带动中小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研发机构实现集聚发展,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为全面推进产业茶叶发展,2012年,我省在品牌化、标准化、延伸茶叶产业链等方面均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努力。各市县紧紧围绕优越的茶区自然环境和核心品牌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整个茶季期间,省内的茶事活动精彩纷呈,第十二届六安瓜片文化节、2012霍山黄芽文化节,石台茶叶节等活动隆重举办,结合旅游推介、农业招商活动,高调宣传各地的茶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全省各级茶叶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结合省、市中心工作,认真做好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全年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00余期,受培训人员近10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余万份。安农大制定了详细的服务全省茶产业工作计划,在全省茶区布点开展技术服务;国家茶叶技术体系安庆试验站在认真做好自身承担的体系任务外,根据服务工作定位,也加大了对大别山茶区的技术支持;为进一步加强茶叶新产品研发,开展茶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全省茶区多茶类生产和茶资源的综合利用也被提上工作议程。黄山市已成为安徽茶叶深加工的重要基地。泾县、金寨、霍山县一些企业开始试制乌龙茶、红茶产品。舒城县东方茶叶公司“茶多酚”提取为主的茶提取物生产线已经上马。迎驾集团生产的“野岭”牌绿茶、冰红茶饮料年产已达200万箱……。全省茶资源的全价利用工作已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多方联动、健全机制,助推徽茶振兴
茶产业要发展,茶企要做大做强,需要着力重视与解决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松散、新技术推广、农残超标、质量失控等诸多问题,从政府、协会单位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等,在建立健全茶产业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做好综合服务、多方联动。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徽茶崛起发展,不能靠政府单方面推动,也不是靠企业自主奋斗,而是需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专家咨询、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茶叶品牌建设及产业化发展的统筹协调。为推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先后出台了加强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举办加快茶产业发展报告会、茶产业振兴论坛等举措。2012年11月,为进一步发挥产业资源优势,我省建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茶叶主产市政府、省直有关单位、有关茶叶协会、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及时研判新形势,谋划茶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共同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发挥与强化行政推动作用。
加大政策扶持与产业投入。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乡村的整体工作布局,对茶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省财政安排茶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并继续将茶产业纳入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支持范围,支持力度较往年有进一步增长。加大投入力度,统筹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研发和扶贫资金等,明确重点投资方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省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每年都安排千万元资金支持茶产业发展。各茶区政府也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动茶叶品牌建设和产业化,引导金融资金向茶产业投放。
强化综合服务,推动深层次产学研结合。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我省引导和批准了安农大、省农科院与40多家相关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组建了茶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挥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团队的作用,注重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吸引社会投资,促进安徽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应广泛开展对农机推广人员、企业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及茶农的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茶叶科技营销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为茶产业振兴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安徽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与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重振徽茶威名,理应在充分发挥安徽茶叶自主优势的基础上,认清发展瓶颈,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多方联动,共同推动徽茶振兴,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