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普龙介绍,今年来自沿海一带的茶商增多,原料收购价格普遍上涨,“出现了不少并不懂普洱茶、古树茶的茶商”。上述茶农就透露,前来收茶的是来自广东的茶商。这也吸引着业外的资本进入。本报记者获悉,一家基金公司已向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古茶坊投入亿元巨资。同样在西双版纳,一家名为则道茶业的茶企吸收了多家投资机构资金,总额已经超过2亿元。这家企业注册资金曾仅仅千万元。
普洱茶整体品牌受损?
业外资本进入,行业人士却纷纷表示对普洱茶行业的忧虑。其中最为普遍忧虑在于,各路资本对山头茶热衷尽管能推动部分产区发展,但是却可能伤害普洱茶整体品牌的塑造。
杨普龙就解释,目前知名的村寨山头其实不少是依靠前来收茶经销商发掘才出名的,但现在为了继续打造新的区域茶,终端经销商对村寨的区分已经越来越细。“一个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寨子也分出一个山头。”
对村寨的热衷反过来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周重林介绍,在2007年普洱茶暴涨的时候,不少当地茶农都学会用普通茶叶冒充古树茶,甚至从外地找茶叶挂在树上,鱼龙混杂也成为普洱暴跌原因的一个注脚。而杨普龙也证实,今年已经出现茶农用隔壁村寨茶叶冒充老班章茶的情况。
但上述人士强调,由于涉及的品种产量稀缺,这一轮普洱茶收购和投资热潮短时间并不会过去。
周重林表示,在抢占了原料之后,下一步普洱茶可能将从炒山头走向炒仓储。杨普龙介绍,普洱茶尤其古树茶需要将优质原料长期储藏进行“后发酵”才能保证品质,对于储藏地的温度、湿度和天气都有要求。“比如昆明就太干燥,而广东有些地方储藏又需要抽湿机。”
然而普洱茶坚持上百年的传统生产工艺正在弱化。前文提到的普洱茶定义来自于2003年施行的云南省地方普洱茶标准DB/T103-2003,其中明确提到“经过后发酵工艺加工而成”这一定义条件。
但这份地标在2006年已经被修改后的云南新地方标准DB/T103-2006所取代,其中对于普洱茶的要求已经弱化为“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而这一新定义,已经在2008年的首个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得到采用,意味着普洱茶的储藏方式和发酵时间被允许缩短。“这样方便更快地上市。”有业内人士直白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