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行业为了解决“农残”问题也在努力着,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还从源头抓起,对当地农药市场进行品牌指定,统一采购规范销售,试图通过这样的严格把关,杜绝一些高毒和剧毒的农药进入茶叶基地。问题是,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对农药市场规范有帮助,如果监管到位的话,应该是可以让不该进入当地市场的农药流入到茶农和茶企手里。
尽管早年来各地对茶叶种植农药的管理都有一些措施,但每年我们的市场又总会爆出几例茶叶“农残”超标的新闻事件,如近期央视报道的信阳茶叶农残问题,新闻中就反映出农药市场监管存在漏洞,农药贩子可以直接往茶农手里送上各类剧毒农药。除了农药流通市场的监管存在明显漏洞之外,这几年的茶叶“农残”问题还暴露出农药生产的更严重问题,表面上有关部门早就宣称中国已经停止生产高毒、剧毒农药了,而实际上中国农民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任何地方买到剧毒农药,这就说明我们的剧毒农药生产并没有真正杜绝了,而是继续在大量生产着!还有更让消费者不能放心的是,我们的所谓的“低毒”和“无毒”农药,是不是真的低毒和无毒呢?一些茶农和茶企使用主管部门指定的农药,制作出的茶叶产品却不能通过安全检测成为达标产品,不仅在外贸出口领域屡有茶叶被挡在国内市场,就在国内市场的一些机构抽检中,也都发现了茶叶的农残问题不能达标。
笔者曾与外贸茶企的高管谈论茶叶农残问题,外贸茶企就提出他们在农药使用上不能按主管部门指定的农药去做,因为我们的一些低毒和无毒农药使用的茶叶上,在出口检测时往往就出现“农残超标”问题,影响了茶叶的正常出口,因而外贸茶企往往有自己采购一些农药的客观需要,以确保茶叶出口检测的合格。
农药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流通管理是茶叶产品真正实现安全的关键,这个关键问题的主动权不在茶农和茶企手里,所以茶企作出“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的承诺是比较悬着的事情,在农药的技术上茶企没有如何发言权,这是茶企要慎对安全承诺的根源之一,其次是企业作出的承诺虽然能在短时内赢得一些消费者的信任,但一旦消费者跟茶企较劲了问题也就麻烦了,目前的茶叶企业都很小,要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有足够能力兑现承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给消费者进行赔偿是很难做到的,一旦茶企不能兑现承诺的事件发生了,也就如同当年奶粉行业一样,那将会受到消费者的冷遇。今天的茶企不要急于找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素材,而要设法在技术源头选择到真正低毒和无毒的农药。
(许孙鑫,品牌营销专家,茶叶电商推广专家,财经作家。
来源:第一茶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