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普洱茶的收敛性
发布时间 2013-09-25 浏览 4441 次
单宁,收敛性=涩,也许正是来自于此。

对于茶叶的品质的描述,通常的惯例人们会说好的方面,比如说某款茶,香气特别好。如果收敛性性等于刺激性的话,我们实在是无法理解“收敛性好”这句话是在说这茶好?还是不好?苦涩是刺激性,那么苦涩重的茶是好呢?还是不好?问题恐怕还不是那么简单!

如果只是简单的描述一些感官,直接用苦、涩、甜、等各种指标就可以了,为什么要破费周折的用“收敛性”呢?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某位朋友转的关于收敛性的一些‘类官方’的说法:

中国国家(GB)茶叶标准:

《GB 10221.2-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感官有关的术语》中对收敛的说法如下:收敛效应 convergence effect 降低了对两个同时的或连续的刺激的差别的反应。与对比效应相反。

《GB 10221.3-88 感官分析术语 与感官特性有关的术语 》中对苦,涩的定义如下:苦味的 bitter 由某些物质(例如奎宁、咖啡因等)的水溶液产生的一种基本味道。涩味的 astringent 某些物质(例如多酚类)产生的使皮肤或粘膜表面收敛的一种复合感觉。

看到这里,似乎明白,“收敛性”并不是简单的对苦涩的描述,而是说明一种复合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在品饮茶叶的过程中,带来给人除了身体以外的心的愉悦!

能否可以这样说:收敛性表面上是一种对感官的描述或评价,却意在道出茶品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某些因素的指标。

又能否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些因素能够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却有着某些‘有目共睹’的共性。(好茶的共性,不得不让我又想到某人说的“好茶是给有思想的人喝的”)

再能否可以这样说:收敛性正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而这些“因素”已经不是简单的苦涩概念。如果能对这些因素有个明确的认识,认识“收敛性”,认识“好茶”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就又说到‘喝茶’上来了。喝茶理应追求好的感觉,首先是感官的方面,然后是心灵的方面,这符合东方人喝茶的追求。好的口感、香气、回甘、生津、滋味,能够给人喝着爽,但却不一定能够让人有心的愉悦,也就是说,饮者感觉不到这茶的灵性,或者说这茶"不活"!~没有茶韵!好的感觉来得太直接了,却让人觉得索然无味,经不住把玩!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面,都有一种以含蓄、内敛为美的倾向。这如果体现在茶给人的复合感觉上,应该就能够给人带来韵味,让人觉得这茶有灵气-“活”。这就是茶的收敛性强的定义吧!(个人观点)

举几个指标来试验证一下什么是收敛的感觉:香气--香气不张扬,内敛;苦--无论轻重否,恰到好处,苦得爽朗,轻得柔美,不要苦得要死甜香得要命的那种感觉;涩--适当即可,能悠然而化;生津--姗姗而来,而不是一口下肚,马上就来,太直接了,如同吃药,何韵之有?等等,总之是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这些感觉对于普洱茶,尤为重要。

这些感觉复合而出的“复合感觉”,饮者喝茶在口,感觉在心,评判以‘收敛’为上,自然会对一款茶的收敛性如何,做出客观的评价。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