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是水路循环的入口,茶汤一旦进入口腔,茶汤中最容易被分解的淀粉立即与唾液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大量淀粉被还原为糖,而使我们的味蕾有了甜的感觉,这就是一般意义的“回甘”。当茶汤中的多酚物质刺激到舌沿两侧时,味蕾细胞被进一步激活,散布在口腔黏膜内的大、小唾液腺,在条件反射作用下,通过自律神经,使咬肌收敛而释放大量唾液,形成“生津”。
由于茶汤从食管送达胃部的时间仅需一秒。因而,在茶叶的品饮过程中,为了让茶汤中的淀粉充分还原,以及感受其他有益内含物质带来的刺激度,应当适当延长茶汤在口腔的停留时间,并利用舌体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感知,充分体会这些有益内含物给人体带来的愉悦享受。
茶汤在口腔停留过程中,由于茶多酚、脂肪酸、芳香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因而,缓解和预防口腔炎症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普洱茶的生茶,因其含量高,而使这些作用更加明显。另外,如每日饮用6克普洱茶(1泡),相当于摄入3毫克的氟,这不仅可预防龉齿,还有助于骨骼的生长。
茶汤沿食道自然下移,一路冲刷、杀菌,使食道环境清洁、畅通,食道病变几率随之大幅下降。
对于普洱茶来讲,食管只是一条长型的肌性管道,食管的组织出了黏膜和肌层外,并无感觉细胞,因此,食管的黏膜就成了食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如果,茶汤温度过高,有可能损伤食管黏膜,从而引起食管病变。因此,茶艺师在冲泡过程中,有必要提醒消费者,不要饮用温度过高的茶汤。对于普洱茶来说,最佳的品饮温度在50~60摄氏度之间。温度过高,分子间拉力减小,摩擦力降低,粘稠度就会受影响,利用这个原理,茶艺师可在刚出汤的公道杯中,加入少量冰块,来加快分子的凝结,抑制香味的散发,以提高茶汤的爽滑度。
茶汤进入胃体,与胃液混合,酸度降低,消化能力减弱,如果一边进食,一边饮茶(尤其是生茶),胃体的消化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一方面是茶多酚的刺激,蠕动运动加快,另一方面是强酸的胃液被茶汤中的生物碱中和和降解,造成消化不完全,使“好吃不过茶泡饭”成为减肥时尚。就普洱茶的熟茶来讲,由于大部分的刺激化合物在发酵过程中已经被氧化降解,生成新的酯类化合物,会对胃黏膜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喝熟茶养胃护肝,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茶单宁对蛋白质的温和沉淀,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脂肪的堆积。脂肪的集中通过普洱茶的阻止形成来完成,这与运动减肥几乎是异曲同工。
当茶汤中的内含物与其他营养物质一起进入血液后,普洱茶的功效更加以放射方式作用于身体的各个部分,而使普洱茶的功效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