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这个无性系白茶品种又通过了浙江省级茶树品种的认定,并改名为“安吉白茶”,使它成为目前我国唯一的省级地方珍稀白茶品种。
安吉白茶就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的白茶,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确立了“安吉白茶白茶之祖”的历史地位,并得到我国茶学界专家、学者的认可。这种白化茶树虽品质优异,但受技术水平限制,茶树难种、茶叶难加工,仅限于稀有珍品炫耀之用。《大观茶论》记载:“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可知古人早已发现白化茶树的优异品质,但因手工炒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学习较难,加上白茶树少,获利不多,当时还不具备无性繁殖技术,最终失传。
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年开始学习并从事传统绿茶手工炒制的。当时我被派往溪龙大队林场担任管理员,原种植的150亩桑树由于土质关系并未成活,随后改种的香草、芍药也不见生长,最后在村干部的授意下,我尝试着种植了绿茶。三年后,绿茶得以摘采。在已故茶人刘益民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手工炒制茶叶,未曾想到效果出奇,看到形态优美、香气满溢的成品茶,我对“炒茶”这一技艺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而后溪龙白茶横空出世,由于安吉白茶叶白脉绿,叶张薄茎梗粗,要保持其颜色活绿叶张完整、条直,不红梗,充分表达其鲜甜味,难度极大,要求甚严。而由老机器炒制出的成品,因为火候和温度等原因,不是红梗就是焦边,与人们的期望差别很大。当时我原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结合自己掌握的传统绿茶手工炒制技艺尝试白茶手工炒制。没想到,成功了。我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白茶手工炒制技艺开始向炒、烘青发展,受黄山毛峰类茶的影响,逐渐改良成毛峰型烘青。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绿茶工艺,完整地再现了茶手工炒制技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的都有很多细节,对白茶手工炒制的质量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抓好每项细节,都是提高白茶质量的关键。
我现在自己也成为别人的师傅了。我是1990年开始收徒培养白茶手工炒制传承人的。经人撮合,我收下了第一个徒弟钱义荣,培养他作为自己手工炒制技艺的传承人。后来有当地的茶农、甚至还有茶场、茶叶公司的负责人都来学习手工炒制技艺,人数大概有30人左右。今年孙子也开始接触白茶炒制,我自己年事已高不方便亲自示范,但理论上的辅导则是天天在做,他白天跟随大人实际操作,晚上就和我一起聊“茶”。白茶手工炒制技艺作为中国茶叶加工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间虽有断层,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要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白茶手工炒制技艺是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传承,白茶炒制工艺并不是自家传下去就好了,若有人想学,我还愿意教,将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是最重要的,让他们成为新一代的手工炒制大师。钱义荣通过学习从事安吉白茶手工炒制,后又摸索安吉白茶机械加工,通过手工和机械制茶两种工艺的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了安吉白茶的加工水平。总得来说,我认为安吉白茶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一个是随着白茶产业的发展,市场对安吉白茶的认可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必然推动白茶加工水平的提升。溪龙乡是安吉白茶的发展基地,现在乡中心学校每年有个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叫“国遗传承进校园”,聘请我为指导员。让我们的娃娃从小就接触我们的好传统,是非常有利于技艺的传承的。我对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相信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