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普洱茶的工艺演变之石
下一主题:茶友分享:如何冲泡各
再说「樟林」,单纯樟林还不算好。不要只看到樟林里的茶有樟香,而且樟木气有驱虫作用。如从道家的阴阳五行观念看,樟属阳木,樟林就成了阳木林,所以能在樟木里间种青木(云南人叫它水冬瓜木),青木属阴,樟、青相间,阴阳相和,下面的茶会更好。
但树的疏密还要因山而变,「崖必阳」,树就可多种,「圃必阴」,树就要少种,在这样一个阴阳协调环境下生长的茶,气味更足。
说了「地」,还要说「天」,应时而采的茶才是好茶。在云南,「清明」前采的茶气强而味未全,「立夏」后采的茶,是气散而味激;最好是在「清明」到「谷雨」时采,那时茶气足味全,陈放更妙!
说到「古法」,如果指的是制茶方法的话,只能说是:「无定法」。制茶方式首先要看目的,也就是看做给哪里的人喝。就算同一目的,也要因产地不同而变,因采茶季节不同而变。邓先生在古法前先定了个晒青。而强调晒青是有很多道理的,这已成了茶叶界的共识。但没太阳怎么办?采茶时一路下雨是经常发生的,今年八月就有很多茶区几乎没停过雨,那等于是没有出路,如不想用火把它烤干,只能另谋它法。
再说干仓。只用干仓两字来表述存放方式是不准确的,别说茶是具有人茶相生的特性,就算是选仓库存放也要因地制宜为好。茶叶放在粤、港、台等地区的干仓是对的,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但放在其它地方呢?现在很多普洱茶已卖到北京、东北、青藏高原,以至国外,若还是放干仓,那么那里的人要喝上邓先生说的好茶,可能要等上一百年了。
所以对着一个以大众为主体的市场,对着一个正在兴起的普洱茶市场,对着一班想喝上好普洱茶的现代人,好茶的标准不要定得太尖,标准越尖,离市场就越远,真成了『阳春白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