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唐制,变化不大,饮茶用具改碗作盏,唐代茶碗尚青色,因当时饼茶汤色多为淡红,青瓷衬托,"半瓯青泛绿",色泽自然明丽。宋代茶盏尚黑,以通体施黑釉的"建盏"为上品。当时宋徽宗将白茶也即是福鼎白茶评为第一。宋代习饮末茶,茶汤泛白沫,黑色衬托便于看水痕,并区分茶质优劣。建盏在烧制过程中通过窑变形成美丽异形的花纹,以兔毫斑和鹧鸪斑最珍贵。此外,宋代茶具还多了茶筅,即竹帚,用于斗茶时搅茶汤用。
显然,宋代茶具的损益以"斗茶"为中心,这反映了市井文化的繁荣。宋代的经济较为发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其写照。因其繁荣而文恬武嬉,世风日靡,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斗茶"为乐,茶道不再有严肃之主题。
明清世风渐变,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整个社会审美情趣力避浮华,主张回归自然,重自然、重逸、重神,文艺界的最新创意是以"淡"为宗。于是茶具不再崇金贵银,以陶质瓷质为尚。为适应由饮末茶到散茶的变化,茶盏尚白。在我国茶具发展史上,明清登峰造极。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在江西景德镇设立工场,专造皇室茶具。清乾隆时景德镇瓷工技巧已达高峰。景德镇瓷茶杯造型小巧,胎质细腻,色泽鲜艳,画意生动,驰名于世。《帝京景物略》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瓷茶具洁白光亮,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不失茶之真味,又助品饮雅兴。此后阳羡(宜兴)茗壶异军突起,尤其是以五色土烧成的紫砂壶与景德镇瓷器争名于天下,并有"景瓷宜陶"之说。明人周高起于崇祯十三年(1640)著《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于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明清时福鼎白茶茶商吴氏家族就十分有名。
中国茶具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粗趋精,由繁趋简,材料的使用和造型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审美心理的差异。茶具的功用不仅仅是盛茶,还涵盖同时代的文化,提供审美对象,增进茶趣,以助茶兴。中国茶具草创于唐代,以古朴为审美趣向;损益于宋代,以富丽为审美趣向;完善于明清,以淡雅为审美趣向。这不仅和中国茶道的发展同步,也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