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39年春节后,徐霞客经鹤庆、丽江、剑川,抵达大理,停留了近一个月。徐霞客游大理感通寺,本想一边品茶,一边看白族学者李元阳为杨升庵“写韵楼”题的两块匾。殊不知,寺里僧人怕匾损坏而藏起来不给看。为此,徐霞客只品到圣应峰水泡感通茶,没有看到珍贵的遗墨而“强吞一蛊而别”,未能“两全其美”。泡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感通茶之所以好,是用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之天然山泉水泡,色、香、味、形,无不美妙显露。也许因为没有亲见墨宝,徐霞客此次喝茶也比较潦草,我们未能得知当时感通茶的真味。
感通茶,因产于感通寺而出名。明代冯时可在《滇行纪略》中记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绍兴)。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明代李元阳《大理府志》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感通茶,在明代即被认识到有越陈越好的特点吗?
借助徐霞客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在大理凤羽居住时的所见:“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甚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这说明,用来制作感通茶的茶树非常高大,只是在徐霞客看来,经过炒青后的感通茶,颜色黝黑,卖相不佳。
转眼到了夏天,徐霞客从昌宁到凤庆,在凤庆龙泉寺食宿两日,龙泉寺的住持用龙泉水沏“太平寺茶”招待,又拿出“凤山雀舌”,茶尽礼数。“太平寺茶”和“凤山雀舌”,已无细述。
在茶乡凤庆,人们用“百抖太华茶”招待徐霞客,呷了一口淡黄清澈的茶汤,只觉得香气馥郁,浓香纯正;再饮,更是滋味清爽,竟不住连声赞叹:所品饮过之茶不可胜数,可如此好喝的茶,还从未喝过,于是欣喜吟诵起唐宋诗人东野居士戴丙的《尝茶》诗:“白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并动情地写下了当天的日记:“过一村,已黄昏,又下二里,而宿于高枧槽,店主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满含感激,连店主都记得清楚,赞茶“茶味甚佳”。
比较遗憾的是,无论是太华茶、感通茶,还是太平寺茶、凤山雀舌,如今成为一些符号。著名的感通茶,在清代就已寂灭,茶味只能让人想像。
文/郑子语,中国茶业新复兴计划联合发起人,微博卖玉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