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争夺战促行业洗牌
毛茶价格上涨,直接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有行家戏称这就像“梭哈”纸牌游戏:人家下了重注,你到底跟不跟呢?不跟的话做不了好产品,一味地跟下去,资金压力必然陡增,一旦流通不畅的话,就会引发致命危机。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表示:“为了抑制和延缓原料价格飞涨带来的压力,我们只能变招,买下了七八万棵古茶树40年的采摘权。”还有很多中小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选择了“不跟”。他告诉记者,例如天福祥茶厂,以前产量较大,但现在已转成了批发市场。记者随后在该茶厂门口看到,大路旁的厂房几乎全部被改建为商铺跟仓库,靠收租金盈利,仅保留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门市。兴海茶厂董事长张建丽则基本退出了毛料争夺战,希望通过特色熟茶打开市场。“我们做一款上市流通的产品需要二十多吨原料,毛茶价格太高了实在承受不了,现在我们自建基地,让自己的人去采摘鲜叶,对品质的控制相对好一些。”
改行因一味“砸”资金所致
资深茶人吕正认为,前几年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今后两到三年应该会迎来一波调整期。“无论是厂家还是产品,都需要沉淀,需要时间的检验。普洱茶应学习法国红酒模式,一味用资金‘砸’茶农的方式持续对行业是很大的伤害,茶农跟企业最好形成股东关系,风险收益、共同承担,当然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之前行业风传的手握十多亿神秘基金的老板也来过勐海,但目前仍按兵不动,原料都不敢收。“没有健康的销售和流转渠道,光用钱砸收原料,最后成品市场不认可、没人买就完蛋了。这还会带来连锁反应,茶农的毛茶价格会因此暴跌,整个行业都将深受其害。”
消费提示:“山头纯料”只是噱头
行家张先生认为,所谓山头纯料口感相对单一,概念只是某些企业借机炒作出货的噱头,因为即使在同一片茶山上,不同茶树的海拔、日照及土壤成分的不同都会造成口感和品质的差异。“茶叶的质量空口无凭,最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采用专业的审评方法对几款茶进行对比,然后按比例将各寨子出产的原料拼配在一起加工,最终体现普洱茶的浓稠及润感。”他还表示,越是追捧所谓名山,就越有可能推高差价,其他寨子见状也会跟风,是恶性循环。“拼配技术对毛茶的产地并没有特别严苛的限定,有助于冲抵部分原料上涨压力,更何况云南茶区面积很大,有不少地方尽管尚不知名,但茶质绝不逊色于那些名山,投资、收藏者应该选择拼配技术好、性价比高的品牌,而非山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