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梧体验六堡茶采制过程 溯源问道六堡茶
发布时间 2014-04-16 浏览 9784 次
或茶饼。只见制茶师傅将称好重量的茶叶放入茶包,投入锅中蒸软,不一会,锅里冒起阵阵青烟,醇香飘起。蒸软了的茶叶放进模具后,安装好千斤顶,反复用力压制,方能将茶叶压制成型。

参观完整个制茶过程,体验团中年龄最小的团员张庭菀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跃跃欲试。于是,在父亲张在德的帮忙下,父女二人合力压制出一块醇香的茶砖。捧着自己亲手压制的茶砖,6岁的张庭菀十分开心,忍不住一再嗅闻茶砖散发的茶香。看着女儿开心的模样,张在德认为这次的采茶之旅很有意义:“虽然说六堡茶是梧州的特产,但很多梧州人并不真正熟悉六堡茶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今天带着女儿到体会六堡茶的文化历史与传统工艺,踏青的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传统文化教育。”

亲历方知采茶不易

午饭过后,便到体验者最为期待的采茶环节。

当天下午,经过短暂的跋山,体验者来到了沁怡合作社一处面积有50多亩的茶园,茶树依山而栽,井井有条,茶树刚及膝盖高,远看如层层叠翠,身在茶园犹似人入画中。

然而,第一次接触采茶的团友们却对满山的茶树犯了愁,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谭爱云边给大家介绍采摘茶叶的方法边慢动作进行演示:“采茶一般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不超过一芽三叶,要注意的是,无芽不采,即芽已成叶,就不应该采了,过大过小的不采,被虫吃过的更不要采。采茶时,轻轻用指甲掐断茎部,才不会对茶树造成伤害。”

掌握了采茶的要领,大家便按着要求边分辨边学采茶,不一会,各人的竹篓中都有了亲手采摘的鲜茶叶。有的团友还把新鲜采下的茶叶放入口中细细轻嚼,品味鲜叶中苦涩但清香的味道。

人群中,体验者徐庆君尤为认真。对六堡茶颇感兴趣的他可谓有备而来,只见他一手捧着《中国六堡茶》一书,肩挎采茶竹篓,一边仔细对照着上面的茶叶形状介绍,一边辨别着茶树上各类茶叶的形态,再小心翼翼地采下。“我很喜欢喝六堡茶,对其种植、制作以及文化历史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只能从书上了解,一直未能亲身体验,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六堡茶茶园,我不但要参与体验,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好好地领会六堡茶文化。”

而从事六堡茶销售的黄青连对采茶之旅活动也颇有感触。尽管每天与六堡茶打交道,但她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却了解不多,“这次来到六堡茶的原产地,零距离地接触采茶制茶的各个工序,对六堡茶的认识更为深刻了,六堡茶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绿茶的制作方法有不少区别,我想这也是它特有韵味的所在。”

捧着自己亲手压制的茶砖,6岁的张庭菀十分开心。

反思·求突破:合作共赢让茶农受益

六堡镇种茶产制历史已有1500年,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扩展,更是风生水起。然而,在这一红火的背后,六堡茶产业发展却遭遇无法忽视的问题:六堡茶产业的兴旺并没有使六堡茶原产地的茶农真正受益。

曾经,家家户户炒茶制茶是六堡镇采茶季节的一道风景。然而,如今“百家茶百家味”却成了六堡茶发展的硬伤。各家各户所生产出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导致茶叶不得价甚至滞销,不少农户单靠种茶难以维持生计。

同时,一位一直关注六堡茶发展的资深茶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六堡镇虽然是六堡茶的原产地,但由于原产地的六堡茶成本高,一些六堡茶加工企业望而却步,对外宣传称自家的茶园在六堡镇,但却不用六堡镇的茶叶原料制作六堡茶,这不仅影响了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销售,更严重打击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除茶农的担忧,破解茶叶销售问题,如今六堡镇当地正改进“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企业、合作社与茶农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企业、合作社既是茶叶销售商,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将没有经过规范培训且分散着的茶农组织起来,把先进经验和理念,先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茶农,提高茶农的市场竞争力。

采茶之旅当天所参观的沁怡合作社,正是这一模式的探索者之一。该合作社于2011年成立,如今与共拥有500多亩茶园的70多户茶农签订了茶叶收购协议,按照市场价收购鲜茶叶,统一加工销售,并与南宁、深圳、北京等地的客户建立了固定的贸易关系,年销售额达百万。“我们与茶农签订了协议,就要对茶农负有责任和义务,茶农生产出来的茶叶,我们按质论价,非茶叶质量问题不拒收。如今与我们合作的茶农,有2亩茶园的一般年收入也有2万元。”谭爱云说。

采茶之旅中,记者还看到,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如今六堡镇的不少农户、合作社陆续购置了制茶机械,尝试半机械化制茶,沁怡合作社就是其中一家。“人工杀青一天只能完成约10斤的茶叶,使用杀青机,一天的杀青量就能达到500到1000斤,比人工快了10倍。同样 ,人工揉捻一天大概只有15斤的产出量,揉捻机一次就能揉40斤茶叶,二者的效率相差甚远。”谭爱云说,如今她只需聘请5名工人负责操控监制机器,就能满足合作社制茶的需要。同时,他们特意采用柴火加热,以保证在杀青、烘干过程中六堡茶特有的韵味。

但也有六堡茶爱好者表示,六堡茶有着1500年的产制历史,其独特的品质是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积累而成,如今采用人工与机械结合的模式制茶,尽管效率提高了不少,但是能否真正达到传统农家六堡茶的品质还有待探索。在品尝比较过多家半机械化制作的六堡茶后,有资深茶人建议,如今机械加热烘干出来的六堡茶与手工制作的六堡茶还是有一定差别。

此外,目前在六堡镇的部分茶园,已经开始利用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探索“文化卖茶”的路子,打造观光茶园旅游项目,让茶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茶叶品质上,还可通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方面拓展,增加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的经济收入。在沁怡茶园内,工人们也正赶制多个手工帐篷,。谭爱云表示,帐篷建成后,她将安装炉灶,届时,游客们可享受“观茶园、看工艺、做茶叶、品茶香、赏茶艺、购茶叶”的一条龙服务。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