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中国人不仅讲究品茶,而且还讲究“斗茶”(茗战),同样是一款单一品种茶,不同采摘季节,不同人的制作方法,可以“斗色斗浮”,可以“烹新斗硬要咬盏”,崇尚“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芝兰”。此外,鉴水、赏壶、用盏等极为讲究。而“立顿”只是一种单一的饮品,所有的茶都采用相同的标准,无法“斗”,也不能“斗”,更遑论鉴水、赏壶、用盏的茶文化意境,况且国人品茶对“立顿”本就不屑一顾,以至今日“立顿”也无法挤入国人品茶文化的行列。
五是中国茶产品的多元化、制作工艺的多元化、饮茶方式的多元化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个体的不同消费十分注重和讲究品茶的文化情调,包括以茶修心和养心,完全与物态层面上“立顿”没有可比性。
六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拥有独特的茶艺表演程序,而且随着时代演替而与时俱进。中国茶艺代表中国人特有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至少到今日,“立顿”还不具备这种文化素养。
七是由于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中国人往往根据不同民风民俗在清明前采茶举行独有的开茶仪式(采茶节或开茶节),各地每年还要举办茶叶“审评会”和“品鉴会”,这样的文化现象对“立顿”来说,恐怕只有发出“惊叹!”
……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历史背景不同,西方人的饮茶水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无法像中国人那样追求色香味形和诗化的意境,也无法追求茶叶的自然和形态之美。诚如茶文化专家陈文华对此诠释说:“个中原因之一,是当中国茶叶在西方流行之时,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容易接受距离遥远、为他们所陌生的东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使他们至今停留在饮茶阶段,没有进入品茶的高级阶段。”
此外,中国茶产业拥有众多市场经营主体,大抵在区域公用品牌架构下实现营销,牵涉面较广,如果照搬“立顿”模式或让中国茶走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道路,统一机采,统一标准进行生产(通俗一点说,把所有地缘性品牌茶统统实行机采,然后绞碎拼配后按照一个标准制作成袋泡茶),姑且不说现有传统加工茶企面临危机,茶农利益面临痛苦抉择,而且沿袭几千年饮茶习俗将不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毁灭,那才是中国茶产业极大的悲哀。所以,中国茶产业实在没有必要效法“立顿”模式,去追求所谓的做“强”。话又说回来,为了所谓“做强”,谁能够把中国所有区域公用品牌进行资源整合?不能!也不现实,更不符合国情。退一步说,即便把中国所有的区域公用品牌整合成一个既大又强的世界级品牌,这个“品牌”也就是全球知晓的三个字——“中国茶”(Chinese Tea)。
结语
凡是种种,中国茶产业太多的因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因为中国茶产业不“大”不“强”,也不是因为中国茶产业没有品牌,而是中国茶产业学习了太多的“品牌定位”而不知自己的“定位”究竟在哪里?中国茶企自主品牌自始至终与区域公共品牌捆绑在一起,至今中国任何一家茶企谁也不愿脱离这种“蜜月关系”。一旦离开了区域公共品牌,那就意味着将失去中国茶特有的个性味道,这是中国任何一家企业既不愿看到也都不愿做的事情。由于东西方的文化、生活差异,决定了国外市场仅仅把茶当做简单的解渴之物,并且始终无法像中国人一样进入到诗化了的茶艺美学的“品茶”境界。
反思茶文化渗透,到底什么能够增强茶产业战略理性?茶文化中精神层面东西能否成为人类社会基因呢?这是中国茶界需要关注之事。大约在17世纪,中国向欧洲大陆以较为昂贵的价格并带着中国文化主张输出了我们的茶叶,影响了亚欧大陆腹地的文明进程,换回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正由于中国茶文化内涵的输出,让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由衷感叹:“用多么高贵的语言来赞美茶叶都不为过,因为它改变了英国的国民性格。”英国人的酗酒、决斗,正是因为喝茶而变得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茶文化改变了英国人的性格。直到19世纪中国的品茶文化仍然影响着西方社会。满清以后至文革阶段,由于中国始终处在一个战乱纷飞与十年浩劫的年代,尤其是1840年和1860年因茶叶引发的鸦片战争,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中国近代史变得灾难深重,任人宰割,致使中国茶文化精神价值向世界推动乏力,几乎束手无策,导致中国品茶的生活方式在向世界传播出现了停摆与空转。这也是近现代中国传统历史名茶走不出去的原因所在。只是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后,有识之士才提出“中国茶文化的伟大复兴”口号,但茶文化的复兴不等同于茶产业的复兴,茶文化的复兴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当下中国茶产业发展,还需有关部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加紧实施“让游资炒作面临不良后果”的措施,茶产业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非理性消费,不论这个不确定性是来自人为炒作还是所谓时尚元素。措施的出台,将有助于在一个过度炒作而能坐享其成的投资市场引入规范的纪律,把茶产业危机降到最低点。
我们得承认,作为单一茶叶饮品,毋庸置疑,“立顿”是强的;作为中国多元性品茶文化,中国区域公共品牌在世界上也是最强的。而今,在中国茶文明价值核心再度向西方渗透受阻情况之下,中国茶产业能不能不再纠结于“做大做强”上面花费无用功夫,而是怎样利用好区域公用品牌把产品做得更好,加强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实现“区域精耕”,做好当下,大力倡导有机、生态茶的低碳理念,在不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不扩大现有茶园面积基础上,因地制宜,做好国内消费文章,把茶文化观光游学融入到大、小循环农业系统。以茶文化产业为导向,实现茶文化与茶经济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作为长期目标,把茶文化核心价值对外宣传做得更加透彻,即向世界做足中国茶文化功课。只有认同的文化思想才能在世界消费者意识中塑造中国名优茶的形象,换言之,只有成功的茶文化形象才能实现中国名优茶的突破,才能实现由“饮”到“品”的观念转变。中国茶产业通过这几十年日渐成熟一定会向着“做好”与高质量的增长方向迈进,逐渐摆脱廉价出口换外汇的投资模式。
目前世界正处在一个文化价值观为诉求的营销时代,虽然中国茶叶流行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始终与国外茶叶消费观念产生较大距离,只是作为一种普普通通的饮料存在,而不是中国人讲究的品茶概念。以笔者之见,如何把中国人的品茶生活方式融入西方,从而改变西方人饮茶的生活方式,即由“饮”之初级阶段上升到“品”之高级阶段,从中国古老的商业文明中找到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养生和养心的生活方式,这才是中国茶界需要面对的大课题。当我们能让世界读懂如何步入“品”之佳境而非“饮”之概念时,也就是中国茶文化影响了世界,到了那一天,才是中国传统历史名茶品牌真正开始走向了世界。 (完)
作者舒曼,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及第二届学术委员、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岭南茶叶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华鼎国学研究会国茶委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促进会万里茶路协作体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