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退休的陈先敬还经常回益阳茶厂看看,而刘杏益也已升级成了师傅。目前他共有3个徒弟,益阳茶厂老厂区生产车间副主任安茂强是80后,2010年从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主动选择了益阳茶厂。
“一进茶厂,闻到茶叶的味道就觉得很舒服”,安茂强是山东日照人,他的家乡甚至都没有人喝茯砖茶。与自己被分配到茶厂相比,这个80后对茶叶的喜爱,甚至让刘杏益也吃了一惊,“我们这里外地员工很少,更别说是山东这么远的地方的。”
1985年进厂的时候,刘杏益还不知道陈先敬招他们这些大学生来是为了什么,而如今,带着更高学历的安茂强从来到企业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背负着发扬光大黑茶的使命。
进厂之初,安茂强也被分配到生产技术科工作。从刘杏益开始,把大学生安排在这个部门已经成了益阳茶厂的传统。像自己刚进厂一样,刘杏益也安排安茂强学习最传统的茯砖茶制作工艺,但筛茶这一项,安茂强只学了一个月。
进厂29年了,原来最热闹的袜子厂、毛巾厂早已倒闭,只剩下宿舍楼,刘杏益早已不再羡慕自己那些分配到其他单位的同学。他说,当年一起毕业的60个同学很多都没有干老本行了,“有的是企业倒了,有的是主动转行,现在干什么的都有了,甚至还有做房地产的。”
而他每次带着自己的徒弟在老厂走一走,仿佛都能看到29年前的自己。
[记者当学徒]
筛了半分钟茶手臂便感觉酸疼
4月30日,记者走进益阳茶厂老厂的仓库时,被这里的规模吓了一跳。十余座仓库储存18万担茶叶,边销茶仓储规模全国第一。
刘杏益随手从堆积如山的茶叶中搬出一点,然后找到一个竹筛,向记者展示起手工筛茶的功夫。
他的动作,给人的第一感觉像是大厨掌勺,茶叶在筛子里时而平铺,时而聚拢,全在他的掌握中。
大约一分钟后,刘杏益停下了手中的筛子说,“看上去是不难,但是要看结果”。
他把筛子摆在地上,此时筛子中的茶叶已经堆积成塔状,他用手一抓,“这是上段,粗老的茶叶”。可以明显看出他抓出一团后,下面一层的茶叶更为细嫩,枝条更为一致。他拨开这一层后,下面是茶叶末和砂石。
记者接过刘杏益手中的竹筛,学他的样子双脚分开,扎了个马步,双手抓在筛子两边。第一关是要让筛子里的茶叶旋转起来,但无论记者怎么尝试,茶叶也只是时转时停,始终不能像在刘杏益手中那样保持匀速的旋转。
让茶叶任意地分散与收拢,则更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倾斜筛子,茶叶就会都聚拢到一边。
半分钟后,记者便觉得手臂酸疼。放下筛子,到了检验结果的时候。粗大的茶叶果然覆盖在最上面一层,但刘杏益抓起一把后说,“你这个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得不明显,如果这样拿去制作茶砖,质量很难保证。”
刘杏益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用力的方式不对,“要去感觉筛子和茶的力,顺着它们的方向去转,不能蛮干。”
刘杏益的徒弟安茂强站在一边,笑了起来,记者要他来试试身手,他连忙摇手,“这个我也不太会,只有老师傅才能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