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之后,吴三地老丛茶青的价格不断上升。从2009年开始,茶青价格基本上都以20%的幅度上涨。
老丛味,来自于生态, 也来自于技艺
吴三地自然村坐落于群山环抱中,海拔1200多米,这里山高林密,山泉飞瀑,景色迷人,远离城镇,是一片未受污染的净土,宛如人间仙境。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吴三地茶叶独特而高贵的品质。吴三地的老丛,有一股浓郁的粽叶香和青苔味,业界人士把这一奇特的韵味称之为“老丛味”。
追寻“老丛味”的来源,或许只有去过吴三地老丛的生长地的人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树根深埋于泥土的水仙,日夜都在吸收着泥土里的养分和气息。日久天长,便于周围的天地相合相融了。
丛味,来自于生态,不仅表现在吴三地,也在以“三坑两涧”为代表的正岩山场中充分展现。周边杂草、杂树繁茂的地方采制的老丛水仙,就会产生“老丛味”。而那些周边除了茶树就是茶树的老丛水仙,采制出来的茶,与幼龄水仙几无差别。
周围生态好,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制作出具有“老丛味”的老丛水仙来。“这与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国英表示。“茶树是老丛没错,但如果没有高超的制作技艺,属于老丛那种独特的味道就出不来。”他说。
归根结底,老丛水仙还是水仙,只不过是长了许多年的水仙。或许正是因为多了年份,便使得茶汤中多了份岁月的沧桑感。
按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启桐先生的说法,老丛水仙的热销,证明了文化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毕竟,倘若水仙没有了茶树周边的生态,就没有老丛的味道、独具魅力;没有了“老丛”这个文化,没有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老丛水仙便只能继续窝在水仙的名字里,更无法呈现出现今占据市场一角的辉煌。
茶赛之中有水仙无“老丛”
归根结底,老丛水仙还是水仙,只不过是长了许多年的水仙。“同一个品种,在比赛中就只能设一个,而不能分开来。”刘国英说。
在2013年11月14日至17日举行的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上,所收集的茶样就只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红茶、台湾乌龙、铁观音、白茶,没有把老丛水仙单独分出来。实际上,一直以来,在各种茶赛上,都没有单设老丛水仙。
如今,市场上老丛水仙的价格普遍高于水仙。游玉琼等武夷山茶界人士都把原因归于量少这方面。“就像牛栏坑肉桂的价格高于其他地方产出的肉桂,都是因为量少。”游玉琼说。
在叶启桐看来,老丛水仙的走俏,也更能说明水仙这个品种的优秀品质,年份不高有年份不高的鲜爽和醇厚,年份高有年份高的魅力。“都能够做出好茶的,关键看你用不用心。不要因为价格低,就不用心做。不用心做茶,茶的品质上不去,价格自然就不高。我们要努力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他说。
□ 裴礼辉 王焕娟 张丹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