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县之力搞好黑茶,是选对了路子。自2007年以来,安化本地企业增了利,农民增了收,政府获了税,创造了全县30万茶农就业岗位。
安化做黑茶,有天然的禀赋和产业基础;同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直对黑茶产业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如既往地实施以“做深矿产业、做强茶产业、做响旅游业和加快交通、城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3+2”发展战略。这些关键因素,促使安化的黑茶产业成为了区域内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可以用几个“最”来形容: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成长性最好。
用几个数字可以证明上述观点,全县茶园面积从2007年的10.9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22.3万亩;茶叶加工量由2007年的1.1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4.2万吨;茶叶加工企业由2007年的20家增加到2013年的近百家,厂房总面积30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2013年,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60亿元,茶产业税收过亿元,成为湖南省首个茶产业税收“亿元县”,连续5年跻身全国重点产茶县十强,综合排名第三,黑茶产量位列全国第一。
黑茶以前主要销往西北边疆,现在已进入了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深圳等46个大中城市,远销蒙古、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安化黑茶专卖实体店就有3000家以上,网店达3万多家。
目前,安化黑茶已成为当地“3+2”战略中的一个支柱产业,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茶叶税收由2007年的12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亿多元。全县种茶农户3.5万户,茶产业从业人员30万人,每年收入30亿元以上。同时,茶产业发展还带动包装业、运输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业等三产业的发展,其中竹木加工及纸质包装业产值达4.5亿元。
有名茶,更要有名企
安化黑茶这张名片,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安化县茶业协会先后注册了“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等证明(集体)商标。2008年,安化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安化黑茶入选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和全国十大茶品牌。
这都彰显了安化黑茶的地位。而从当今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的格局来看,名茶的竞争,将转变为企业品牌、文化的竞争。随着天福、山国饮艺、竹叶青、五云等大型连锁企业的崛起,可以预见的是,突破地域限制,立足和占据外地市场,甚至打进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将成为茶产业的必由之路。龙井、铁观音、毛尖……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茶,也将逐渐被茶叶品牌所替代。
目前,安化拥有“安化黑茶、白沙溪、怡清源”等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华莱健、阿香美、久扬、高马二溪”等1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
华莱是个中翘楚。通过直销、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的创新,华莱在近5年内呈几何倍数增长。截至当前,华莱已先后新建了1.6万亩生态茶园基地,在冷市镇兴建83亩冷市黑茶产业园;去年,在县城东部新区征地300亩,拟投资5亿元,全力打造集茶文化展示、生态休闲体验、黑茶加工与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国黑茶产业园,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开发。
再次书写传奇
在我省打造千亿茶产业的谋篇布局中,省委、省政府对黑茶寄予厚望。
今年,安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中远期安化黑茶产业发展规划。未来10年,安化将积极扩基地、提品质、强品牌,确保全县茶园面积扩大到40万亩、实现年产量10万吨、综合产值3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以上的宏伟目标,占到“千亿湘茶”的三分之一,将安化打造成为世界黑茶之都。
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安化县委书记杨光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战略层面上,他希望将安化县纳入新一轮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对安化黑茶产业和茶旅文一体化发展给予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扶持。
其次,大力支持安化茶叶骨干企业和茶叶市场建设,解决茶叶大县有茶无市(茶叶集贸交易中心)的问题。目前,安化县黄沙坪古茶市、黑茶产业园、黑茶大市场、中国黑茶博物馆、 “万里茶路起点”纪念碑等项目已启动建设;白沙溪茶厂、安化茶厂等骨干企业的扩改,风雨廊桥、古茶亭、古茶碑的修缮、保护工作也已上马,这些都亟需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文化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梅山民俗等茶文化因子的挖掘和开发;与安化黑茶有关的电影、电视剧、专题片及微电影的制作;安化黑茶的书籍、诗词、歌曲的创作;2015年秋季第三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的召开,同样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
安化黑茶已经书写了一段传奇,我们期待她续写下一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