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福模式不可学吗,显然不是,说到底还是茶行业长期盛行的“短期利益最大化思维”在作祟。我们可以看到,从1984年茶叶放开市场以来,一直流行短期博弈,要不依靠批发市场低价走量;要不就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靠品牌的光环与信息不对称来走礼品市场以及炒作模式,以攫取暴利。不管是低价走量,还是高价做利润也好,都没有“从茶园开始一直到茶杯”营建一套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这样一来许多品牌做市场,都是攫取短期利益,把加盟的专卖店主当成涸泽而渔的对象,一旦市场做废了,就打出重新洗牌的旗号整顿渠道与终端,等到市场洗得差不多了,行情也在好转,又开始新一轮的快速扩张,就这样反复折腾,许多没有实力的商家,或者被套牢的商家,就成为市场的炮灰。
从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走出来的品牌茶企,早就学乖了,在炒作的同时,极为注重自身的资金安全,通过前期的运作从渠道大量回笼资金,而把越来越高企的风险让渡给渠道的跟风炒作者,从而练就市场不破的金身。当市场处于下行通道,手握重金的品牌茶企与大经销商可以从容布局未来,而受伤的往往是跟风的商家。
其实在这种短期博弈模式下,受伤的不只是商家,厂家也往往陷入炒作模式的怪圈之中很难自拔,也因此茶行业可以造就许多非常牛叉的企业,但真正让人敬佩的企业凤毛麟角。
同样是走品牌专卖连锁之路,为何许多茶企运作下来是一地鸡毛,而天福一直走得非常稳健?究其原因,天福的前身为台商李瑞河在台湾与美国等地投资的天仁,因为快速扩张而陷入困境才被迫于上世纪90年代初登陆大陆寻求发展机会。重振旗鼓的天福,汲取教训走上了稳健的发展道路,为了保证开店是安全与可控的,其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不开加盟店,在2011年之前一直坚持所有的店都由天福亲自投资与经营,由于投的是自己的钱,天福自然会千方百计保证自己的店能长期盈利。第二件是精心选址,在拥有足够人流量的地方直接面对消费者。第三件是针对茶叶消费多元的需求,通过整合优质供应链,不但卖中国六大茶类,还卖茶食品,而且其店面产品陈列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以保证店面能最大程度攫取消费者的需求,永不卖过时产品。
反观这些年我们普洱茶界的大佬新贵们,都在拼命追求发展速度,而把风险转嫁给自己的商业合作伙伴:原料价格炒高了,茶农卖茶难;成品价格炒高了,渠道走货难。而且,其在信息时代反其道而行之,充分利用普洱茶行业水深、信息不透明之特点,将信息不对称性玩到极致,拼命讲品牌故事,吹嘘其商业模式的先进,茶品的品质是如何的“前无古人”,总之,玩的是“高大上”,玩得的是“老子天下第一”,跟着我混,能“吃香的喝辣的”。
借助造富神话的东风,这些品牌茶企纷纷玩起了品牌专卖店加盟模式,在房租与人员工资各项成本疯涨的今天,通过保证金、店面豪华装修、强制配货等手段人为再推高店主的开店成本。一个个形象高大上的专卖店矗立了,而真实的消费需求萎缩了,品牌茶企与加盟者都在疯狂赌礼品经济与炒作市场。但不幸的是,自2013年起国家控制三公消费,习近平推行新政以来礼品茶市场在极度萎缩,而普洱茶的炒作到了2014年秋天以后也越来越难有作为。这些泡沫年代吹起的泡沫终将破灭,行业还得再次回归理性与亲民消费。
如果抛弃作为土特产的数百年历史,普洱茶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其真正兴起是在2003年,至今不过走过十年。普洱茶的快速崛起,我们要感谢“越陈越香”概念的出现,使得普洱茶具有了投资与金融属性,普洱茶行业也从一块贫瘠而干涸的土地变成资本的吸金窟,引来社会各路资本投身普洱茶的造富运动,这运动成就了老班章村民的暴富神话,也成就了大益的王者地位,也成就了芳村这个炒作年代的“普洱茶宇宙中心”,也使得东和等一批玩炒作的大经销商笑得无比灿烂。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感谢炒作,没有2003年—2007年的大盘炒作与2011年到2014年的小盘炒作,行业也不会有今天的繁荣。但是,炒作对行业伤害也是致命的,当一个行业长期要靠炒作这个兴奋剂来提振之时,其就陷入了炒作模式的怪圈,炒作一方面导致市场的阵痛与产生大量的炮灰,另一方面使得行业新型的能良性循环的商业系统迟迟难以落地。炒作就像吸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普洱茶行业永远戒不掉的痛。
痛定思痛,不管有多痛,我们都要告别疯狂的炒作,而将炒作关进理性的笼子里,让“有限度的合理炒作”为我们所用,同时我们要回到一直坚持走可续发展道路的天福,去看看其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当然,天福作为老一辈的创新英雄,在茶叶日新月异的大发展之中,处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天福模式也出现了其适应时代变迁能力不足的弊端,但不管怎样,其稳健的商业模式,营建一个可以长期永续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努力,值得身处炒作漩涡之中的普洱茶行业镜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