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星村起起落落:曾为万里茶道重要茶市(图)
发布时间 2015-12-07 浏览 8669 次
土地,孕育了“岩骨花香”的武夷岩茶,也孕育了“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贵族”的金骏眉。

早在宋朝,星村茶业就已兴盛。至明清,星村所产贡茶达全国的四分之一。特别是进入清代,星村茶行林立,茶蕼遍处,商贾云集。也就是在那时期,一条从星村过风水关,经江西至蒙古边境,辗转到恰克图城的国际茶叶商路由此形成,史称茶叶之路,即现在的万里茶道。有文字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每日进出星村运转茶叶的竹筏数百条。

作为万里茶道的茶市重镇,商业极为活跃。来自各地的商人很多,因此会馆建筑也多。明清时,星村原有四座会馆,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如今,四座会馆只剩其一:天上宫。

天上宫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八年竣工,历时十年。坐落于九曲溪畔的星村镇黄花岭。据管庙介绍,天上宫为闽西客家人集资所建,因大都来自闽西的汀州,故天上宫又叫“汀州会馆”。因为星村自古是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茶市,汀州人长期在此从事岩茶买卖,通过九曲溪、建溪、闽江出海,将武夷岩茶销往各地。而为了保证行船安全,汀州人信奉海上女神妈祖。所以当年汀州人建这所会馆时,就在“汀州会馆”的大殿建有妈祖殿,供奉妈祖神像。

天上宫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反映了星村古茶市的繁荣,却也见证了星村茶的起起落落。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星村茶市衰退,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前,星村茶叶种植面积仅剩100多亩。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作为“岩茶第一镇”的星村,不仅拥有大量的生态茶园,而且逐步建立起了一批标准化、清洁化的厂房,从种植和加工两方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全镇现有茶山面积5.9万亩,占武夷山市的42%,是武夷山市茶叶面积最大的乡镇;大小茶厂1100多家,经过QS认证的茶企有100多家,占武夷山市的三分之一,是武夷山市茶企最多、QS认证茶企最多的乡镇。

当下的星村,千帆过尽,洗尽铅华,星村茶人点开茶史内存,从容续写茶叶今生来世。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