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农成本看产能过剩。无论怎样茶农们生活在产茶区域,祖祖辈辈都与茶相伴,靠茶而生。另外,近些年来年轻人都到外边去打工,那些妇女、老人也只能靠这些看家的本事来维系生活。
从茶商微利看产能过剩。说到茶商,实际上是茶与商的一种关系,既是供求关系,也是合作关系,当然还有彼此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她告诉记者:“张一元是一个茶专业的公司,又是一个老字号企业,我更多的是与种茶、制茶和贩茶的人打交道。在接触中,我也看到和感受到种茶、制茶的辛苦,贩茶的艰辛。特别是花茶,因为,张一元以销售花菜为主,数量一直也很大。所以,花茶要从春天采茶开始,直到夏季茉莉花季节在窨制花茶,整个过程要有半年时间的等待才能完成。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承受每年增长的费用和成本,对于茶商来讲,产量过大或产能过剩,他们还有销量的压力和为此担负着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产能过剩带来的诸多烦恼
产能过剩给企业带来了诸多问题,霍文斌将其归纳总结为四点。
国家与企业之间的问题。从目前市场的现状和形势来看,国家要想大力弘扬国饮,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文化属性、健康属性和生活习惯属性以及传统的和精神层面的属性出发,从而将茶提升到更高层次。
企业与茶商之间的问题。这几年出现了入口大、出口小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不了出现一个挤压、堵塞和销路不畅的尴尬局面,结果还是由于产能过剩的原因所致。于是,茶商就从产区向销区强压下来,致使下游的销区出现接纳不下,承受不住。只能强顶着,这样的情况对于茶叶零售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那么,对于茶叶市场来说可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市场的需求是有限的。于是,企业与厂商之间就进入了挤、压、推的怪圈。
企业与成本之间的问题。我们是茶叶零售商企业,茶叶的库存量大了,必然造成占用资金和资金周转问题。另一个是茶叶存放加大成本,并且茶叶产能过大造成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
积极应对顺应发展
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第一,国家引导牵头营造大环境。国家和茶协应对茶企业采取不同的方式,鼓励茶企向品牌化、规模化和全产业链化经营和发展;第二,企业的内生动力的提高与增强。企业要完成供给侧改革就是发现新需求,从以往粗放型经营转而到市场细分与产品的精耕细作上来,不断发现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强管理、提升供应链管理效应,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塑造品牌、提升服务,让顾客对产品有认同感;第三,公司对市场必须及时调整。霍文斌告诉记者,张一元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特别是2016年重点调整了市场销售的布局,在以北京为核心的基础上制定销售计划,由此之外逐步向河北及周边网点和经销商,以及代理商等多种形式和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