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而来剧中出现的甑糕、凉皮、biangbiang面等咸阳小吃,让人看得既亲切又过瘾。屈大均康熙五年(1666年)参观泾阳县二月二日汉堤洞(今三渠镇雪河堤洞村)东岳庙会写道:“陕地繁华,以三原、泾阳为第一,其人多服贾吴中,故奢丽相慕交……妇女结束如三吴”。(屈大均《翁山文补》卷《宗周游记》)。三吴指今浙江省,妇女的穿戴和东南沿海没什么区别。
看着剧中的这些咸阳美食,是不是食欲大开啊~~~
你看连“周莹”来了都不想走了呢!!回顾剧情,精彩的在后面。
56岁的泾阳人武泉灵看《那年花开月正圆》后激动不已,“看见咱泾阳出现到电视剧上,我们全家人都特别激动,剧里的泾阳古城既繁华又富饶,让我们泾阳人感到非常自豪。”武泉灵称,剧中唯美气派的吴家大院让他感到既熟悉又新鲜。
武泉灵口中的吴家大院在哪里?
来跟小编一起去周莹故居——吴氏庄园,近距离感受一下吧!
明清时期正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同时也从茶商号中衍生出了许多专业商户。促进其他商贸流通业的兴盛。泾阳境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商贾云集,一些大商富户争相开设商号、货栈、皮行、钱庄,街市两侧商号、门店林立,手工作坊遍地。《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成为沟通南北货物集散加工转运之枢纽。据史料载,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已随“丝绸之路”远销俄国、西番、波斯等四十余国家。上图吴氏庄园的东院就是剧中女主周莹故居的正门,哇喔,有钱人的门槛好高啊!门前的两头石狮子看起来好威武哦!
对于《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开播,吴家后人代表吴国华感慨万分,“我们下午就坐在电视机旁等着了,电视开播后都认认真真地看,尽量不放过每一个画面。剧中人物华丽的服饰,吴家大院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对勤劳智慧的吴家先辈深感敬佩。”吴国华称,在《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拍摄期间,她经常赶赴无锡慰问剧组,并为孙俪等参演人员带去茯茶等咸阳特产,“我们在剧组经常熬茯茶喝,大家都对茯茶赞不绝口。”没有泾阳就没有茯茶,没有茯茶也没有泾阳,重点来了,往后看。
秦岭以南的茶在泾阳集散、转运。起初是陕南的茶,又因陕南茶叶产量有限供不应求,又增加了四川一带的边茶,后又增加了湖南、湖北的湖茶。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方形砖茶,遂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
明清茶叶西运靠驮马车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叭、宁、青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随着商贸发展,物品贸易量的不断增大,纸币——“交子”,也是在这以时期出现。据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质货币。有效改善了贸易当初的物物交换,及后来的金银硬通货币交易的不便,促进商业贸易大步发展繁荣。
与此同时,一些均以茶起家的富商大贾不但染指烟、皮、盐、布外,还竭力向外地及沿海一带发展。他们有的在三原、西安等地开设钱庄、货栈、商号。有的在四川、两湖(湖南、湖北)包租种植茶园。有的在兰州、青海、新疆、宁夏、蒙古、四川、云贵、武汉、西康、江淮流域一带设立庄栈,并在当地置产娶妻,来往两地,生活奢华。多以经营茶、烟、皮、盐、药材、丝绸、布匹、黄金等。安吴、大簸箕柏家等,一些大商户此时兴起。
茯茶在泾阳制成后,由陆路西运。陆路用马车和骆驼运输,经长武、泾州、平凉、定西等至兰州、巩昌(今甘肃陇西)入库,然后凭票提茶,自由贸易。销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西亚、俄罗斯牧区。尤其是当清政府准许嘉峪关为通商据点后,茶叶源源不断的输往俄国。据记载,当时俄国所需砖茶,占俄国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全系湖南人的南柜,如:乾益升、鼎裕隆等五、六家。南柜乾益升一家请领茶票约是全部的一半之多,每年销茶达五、六百余票,每封茶官方规定价格为纹银一两七钱左右,每票合计价款银1260余两。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泾阳社树姚家还以雅安为中心,又设分号于缅甸、越南、印尼等地,并在上海,沙市,汉口一带开设口岸。泾阳谚语有“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头一撮毛”;“吴家伙计天下走遍,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在这些富商大贾的影响下,泾阳商贸更加繁荣,当时能挂上号的商号、货栈、店铺达到260多家,随之经营方式也出现多样化。有“自东自掌”独家经营的;也有财东出资,掌柜的出人协办生意的“劳资”合营型;还有几户财东以资金多少,顶股合伙的“合股生意”。
民国后期,陇海铁路的开通,极大的改善了南北、东西物资的运输条件,过泾茶叶及其他货品锐减。泾阳、三原作为关中主要贸易集散地,日渐式微。西安、咸阳、宝鸡、潼关等铁路沿线城市逐渐崛起。
以茶追剧,不见不散。(文:奚斌锋,资料来源:互联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