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褒家冲茶场百年庆看中国近现代茶业史的几个侧面
发布时间 2017-10-11 浏览 6200 次
金山麓设立江南植茶公所;1910年,江西设宁州茶叶改良公司;1914年,农商部将湖北羊楼洞示范场改为试验场;1915年,安徽祁门设农商部示范种植场。由于人才、经费、先进设备的缺乏,以及政局的影响,当时的试验场、改良场后来多数被改组或停歇。


施兆鹏教授视察褒家冲茶场,指导、品鉴“安化松针”

1928年,湖南省改组讲习所设立湖南茶事试验场,1932年设湖南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1932年,安徽省建设厅改组祁门农商部茶业试验场,后更名为祁门茶业改良场;1935年,张天福在福建建立福建省第一个茶叶研究机构——福安茶叶改良场;同时期建立的还有江西修水实验茶场。全国各地的茶叶试验场、改良场进行改组或建立后,重点研究提高茶叶品质,试验机制茶叶

湖南茶事试验场引进机械制茶,改进茶叶品质。安徽省祁门茶业改良场将研究成果编成《茶树栽培》《茶树育培》《茶叶制造》等单行本,指导当地茶叶生产。1936年,福安茶叶改良场场长张天福特别从日本引进全套红茶加工机械,对福建的机制红茶有深刻影响,张天福还设计了918木质揉捻机。江西修水茶业试验场利用机器加工红茶,提高了茶叶品质,并将机械加工的方法推向民间。

1936年,湖南茶事试验场改名为湖南省第三农事试验场,又于1938年合并于湖南省农业改进所为茶作组,辖湖南省农业改进所安化茶场(简称安化茶场)及高桥分场。同年8月,高桥分场房屋被日本飞机全部炸毁,分场宣告停办,技术人员调安化茶场工作,茶叶科研工作集中于安化茶场。

抗战爆发后,各地茶业科研受到影响,试验场、改良场等茶叶科研机构被迫迁移,茶叶科研人员被疏散或离开试验场,但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我国茶叶科研人员仍在进行研究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

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支公司接管安化茶场,成立中茶公司安化茶叶试验场,同年10月迁至褒家村,即现在场址。1952年,中茶公司将试验场移交省农林厅管理,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安化茶场。1954年,移交给安化县政府接管领导,改为县茶场。1958年,经批准定名为安化县茶叶试验场。

新中国成立后,茶业科技逐渐复苏和发展,茶叶科研机构相继复苏,茶业科技试验工作主要由设有茶业专修科的大专院校、农林部所属的有关部门、中国茶叶总公司、部分茶业试验场及有关单位分别进行。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立,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茶叶研究机构,标志着中国茶业科技迈向了现代发展时期。

1950年,高桥茶场恢复生产,后经多次调整,先后成为湖南农学院茶叶试验站、湖南农科院茶叶试验站。1975年,改建为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 从安化松针的创制

看新中国的名优茶升级

进入20世纪50年代,安化县茶叶试验场开始着手研究名优茶生产,于1959年派技术人员分赴安化县历史上的名茶产区——芙蓉山和云台山等地调查访问,挖掘名茶遗产。经过1959年至1962年4年试制、总结、提高、定型,终于研制出一种紧、细、圆、直,具有独特风格的绿茶新产品——安化松针,产品送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审评,得到高度赞许。当时,安化松针和君山银针以及高桥银峰齐名,被誉为湖南三大名茶。

安化松针的成名,在全国茶学界激起了热烈反响。特别是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安化松针的研制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安化县茶叶试验场技术人员对安化松针在鲜叶品质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和提升,使安化松针的质量有了一个新的飞跃,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多次被评为湖南名茶,1986年首次荣获商业部名茶奖,1988年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被评为农业部名茶,1994年荣获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博览会金奖。


安化松针在国内外荣获的部分奖杯

安化松针的创制体现了新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名优茶发展经历了传统名茶挖掘、恢复、试制和新名茶研制、创新、推广,这一时期中国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全面进步,茶叶生产效益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产业复苏,开始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加强对提高制茶技术水平和提高茶叶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名优茶的研制有了较大发展,50年代初到80年代中的名优茶多产于新建的国营茶场、部分乡镇茶场和科研、教学单位,但由于生产条件和制作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这一阶段生产的名优茶种类和产量都较小,如浙江省在70年代初生产的名优茶包括西湖龙井在内种类不到10种,总产量仅30吨左右,所创制的名优茶也未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安化松针荣获湘茶杯金奖

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茶叶内销市场放开,国内茶叶市场名优茶迅速发展,名优茶生产进入全新发展时期,80年代到90年代,全国各类名优茶产量已达到2.8万吨,占茶叶总产量的5.6%,产值占茶叶(毛茶)总产值的20%左右。

名优茶热持续升温,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名茶评比活动,诸如评比会、斗茶会、展评会、博览会、拍卖会等,也进一步促进了名优茶的创制与生产,提高了名优茶的知名度。

这一时期,中国茶叶生产发展逐渐摆脱了单纯依靠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之粗放型增长轨迹,进入了通过提高单产和开发名优茶增加茶叶效益的新时期,茶叶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茶叶质量水平和生产效益同步提升,中国茶业进入了从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 陶德臣.中国近现代茶学教育的诞生和发展[J].古今农业,2005(2)

2. 陈宗懋.杨亚军.《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

3. 刘继尧.张曙光.羊柏娥.刘姝娟.湖南省级茶叶科研机构沿革考述[J].《茶叶通讯》2007(3)

4. 《安化县茶叶志》[M].1990年3月

5. 李传真.邹传慧.张红莲.名茶——安化松针文化内涵初探[J].《茶叶通讯》2003(4)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7年4期总第16期(资料来源:安化黑茶传媒平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