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婷认为,“人们的茶饮消费随机、口味变化也快。不少有想法的茶饮经营者,受限于资金和管理,步子不敢迈大,短时间无法进行创新经营。但劣币驱逐良币,对市场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
在行业竞争压力这么大的时候,没有特色而言的门店,走到最后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的。
加强“三品”升级
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冲调类热饮(速溶咖啡、茶、果珍等)销售额1200亿元,同比+5.0%;预计2021年销售额1502亿元,2016-2021年CAGR4.6%;2013-2021年增速持续放缓。
资本的进入使得茶饮行业迅速扩张,不过从茶饮行业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茶饮品牌还只是局限在发源地市场,全国性的茶饮品牌依然欠缺。
正如某茶饮行业投资人的感慨,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却没有诞生一个星巴克咖啡量级的茶饮品牌。“传统茶叶的个性化特征,导致标准化经营的困难。不同品种的茶叶各有特色,按标准化生产进行经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高端茶叶,规模化生产和高端生产本身就有矛盾。再加上市场意识不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不容易出现星巴克类似的公司。”杨志勇解释。
何立婷认为,“就全球来看,关于咖啡的消费,国际上已经走出了一套完全新颖的产品模式与消费习惯。在我国,对于茶饮品的开发不但没有足够重视,对商业模式与竞争模式也没有做到透彻了解,普遍对茶饮商道缺乏深入研究。”
有机构对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饮品店门店数进行对比后发现,事实上,2015年开始,整体上饮品店关店数逐年增加,2017年上半年饮品店关店数超过开店数28%,一线城市饮品店增长整体放缓,但二线可成新的增长点。
有业内人士就曾表示担忧,看似繁华的茶饮行业,到底还能火多久?
何立婷表示,“茶饮行业高毛利、高效益、低投入,创业者前仆后继,但是市场体量在那里,重要的是密切迎合需求,占领市场份额。”
杨志勇说:“潜在的茶饮品市场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通过茶产品更新换代,多样化与个性化结合,茶产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茶饮品在中国有广泛的基础。茶除了作为饮料可以发展饮品市场之外,还可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培育成休闲市场,满足人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茶行业发展重要的是挖掘和培育市场,未来应该创新出更多样化的产品。”杨志勇建议。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茶饮行业还没进入红海,大家处于跑马圈地的扩张阶段,比的是谁的开店速度更快、情景营销做得更好。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最终存活下来的茶饮品牌一定都是在产品上赢得消费者认可的企业。
“未来茶饮行业要寻求发展首先应该是需要技术支持。新时代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饮品店发展的得力助手。”何立婷建议,“还应该进行‘三品’升级。从品牌、品质和品类三方面来发展。应从单纯售卖产品,升级为售卖品质,不断更新自己所传达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内涵,成为消费者物质、精神生活中的一环。茶饮店要渗透原料供应上游,不仅因为中间环节减少而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能亲自把控食品原料品质。品类不在于多,而在于全。奶茶店同样要卖果饮、咖啡等饮品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以消费者口味为中心丰富产品线是大势所趋。”(资料来源:茶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