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词:拜师习茶 热度难消
解读:2017年,茶界有几位在专业茶品领域上颇有威望的茶人,公开招收弟子,惹得业内议论纷纷。支持派表示,有专业水平为什么不收弟子,当师傅赚钱不丢人;贬低派认为,把招牌说得那么漂亮,横竖就是为了赚钱。
茶周刊曾撰文,道出风波核心原因,即茶艺的“江湖气”。尽管磕头鞠躬的收徒仪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但凡与现代社会生存规范和习俗相悖的所谓“中华文化”,都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加以取舍的。民间茶艺茶文化的培训和传承,也需要增加现代社会的文明感,否则定会招人质疑。
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未来习茶的人会越来越多,茶学教育得到传承是好事。只是千万提防江湖气,莫把“招商力”变成“杀伤力”!
猜想词:奖项泛滥 势呈理性
解读:2017年,中国茶行业评奖之风愈演愈烈,有的是给人评奖,制茶大师满天飞;有的是给产品命名,比如“X茶之乡”;有的是评比排名,有历史排名有创新排名;还有评价荣誉;以及因各种由头诞生的奖。
只要茶产业在发展,行业就会持续表彰、促进、引导,因而奖牌的存在是必然的,未来还会出现,而且奖项会更加细化。然而,超量发牌带来的问题已经暴露——很多人对茶牌匾的颁发规则和权属并不清楚,乃至产生恶意猜测。
所以茶周刊建议,茶行业颁发牌匾若保持公信力,离不开专业的机构、公平的条件、公正的程序、公开的过程,以及适度的规模。
猜想词:工匠精神 更受关注
解读:“工匠精神”是早在2016年国家高层在战略及政府报告中提出的关键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系列节目和项目都纷纷出现。茶及茶衍生产品,是体现匠人、匠心的重要门类。茶周刊在这两年也推出大型公益类系列采访《茶界工匠》,陆续刊登长期奋斗在一线、多年始终如一的制茶师傅的从茶经历,获得业内关注和好评。
而与这一精神应景而生的,是现代消费者对手工作品与日俱增的认可。很多产品,尤其是快消类食品,都以“纯手工打造”为卖点,可见“工匠精神”放在商业立场也是切合的;而茶匠人个体IP化发展,也为产品添加温情,为行业带来活力。
猜想词:东方美学 愈受认可
解读:东方美学作为一种审美风格,正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喜爱。其在古代指寻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如今演变为新中式东方美学,继承传统中式风格的古朴韵味和含蓄秀美,还将经典中式元素与现代都市风尚改良融合。
崇尚茶境禅意的茶空间算是现代东方美学的集成者,在近年来的茶博会和茶馆中经常出现,而与之相呼应的便是身着素衣的茶人,和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业内人士,很多消费者也在极大追捧。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国民对中式之美的认同,而作为其中重要一员的茶文化,必会为更多人所喜爱和传承。
猜想词:跨界业务 乱花迷眼
解读:2017年,茶可有点“不务正业”:小罐茶和热映电影《芳华》联袂打造定制茶1000套限量上市,喜茶推出小黄鸭IP的B·Duck萌萌杯和系列周边产品,网易严选和九曲红梅联手举办“冬饮·品茶”……
论到百搭,茶肯定名列前茅,正是因为天生的“随和性情”,故而很多品牌和行业在寻找跨界好拍档的时候,都会想到茶。在注重创意新颖、倡导引人注目的潮流文化中,茶的百变形象会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于销售而言任何搭配都是锦上添花,产品还需自身硬,不然在跨界这出戏中就会沦为B角。
猜想词:产品创新 脑洞更开
解读:2017年,以喜茶、茶颜悦色、奈雪的茶、关茶等为代表的各种茶饮店,凭借着时尚的空间设计和另类的概念异军突起,层层爆发现象级销售盛况;在传统茶大军中,小青柑因其年轻化的口感备受好评,“牛肉、马肉”在“三坑两涧”的岩茶背书下也是专业人士的心头好。
支持这些“爆款”和“热潮”的推手,为数不少。主观意识方面,人们对健康和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消费升级呈现在很多人的消费行为中;客观助推方面,资本介入是一大帮手,年轻消费群体则是另一帮手。在消费市场的激浪中,无疑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新品迭代登台,无论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发热,对茶业发展的推动都会起到积极作用。(资料来源: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