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晨三点多深沉的夜幕里,浉河港镇茶叶交易巿场灯火通明,茶季里想要睡个安稳觉是奢侈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茶农都是毛茶拿来交易,朋友讲这里水深着呢!站在收购点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款款不断的试喝,丹阳学妹说:闻着香气都觉的饿了!茶农将晚上刚刚做好的毛茶装入透明塑料袋中,连夜赶集,赶快拿到市场寻找买主,买卖双方是一场集体力与技术为一体的拉锯战。有时一批茶不断换人来卖,就是想汗水能有更好的回报。买家要有火眼金睛,大家各路招数都有,有陈茶焙火来卖的,有七成干的毛茶趁热找机会脱手,有干湿混拼的毛茶等等。价格谈不拢双方要抬杠的,会被中间商及时制止,劝和双方,两者都不能开罪。生意的艰辛被浓重的夜色覆盖了,收回来的毛茶,中间商要根据干度复焙,以免影响后期成品茶叶的品质。这时才明白家家门口都放一台提香机的用意,农业的辛苦,没有亲历,又怎能说感同身受呢?
2012年春天,茶季来到的第一座信阳茶山就是黑龙潭,那时信阳毛尖的加工,入眼还比比皆是手持茶把子的手工炒茶,制茶时的场面蔚为壮观。六年过后的2018年春天,故地重访,手工作业的场景再难寻觅。新旧制茶技艺的交替,也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换代。80后的信阳毛尖茶从业人员,愿意手工炒制的并不多见。
为寻信阳毛尖茶的传统工艺,上山前往黑龙潭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祖宏先生就住在这里。从位于浉河港镇上的信阳毛尖茶交易市场出来,驱车上山,这边晨起的毛茶交易刚落下帷幕,紧接着黑龙潭大山上的茶园里就满眼都是来自各地的采茶工。
奋力爬上山间的茶园,趟过满挂霜露的茶篷,遇见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近前与她交谈,老人家大声的回复时时伴着爽朗的笑声。看她一步一步前行艰难,想要上前去帮忙,阿婆摆摆手连说:不用的!拉着茶树的枝条,独自向山上前行,这一刻的我,感觉得到是自己的卑微与无力感。
来到龙潭村周祖宏师傅的家里,坐下品茶,刚好遇到周末,各路朋友络绎不绝。品一口黑龙潭大山信阳毛尖茶,果香清幽,弱苦回甘极快,嫩绿的茶条犹如春天的旗帜,在杯中舒展开来。
趁着中午的空闲,爬到黑龙潭海拔400多米高的山坡上,那坡度陡峭,足有60多度,眼见采茶工们步履矫健,任是紧追慢赶,我还是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清明节将至,当天釆摘下的茶菁多是1芽2叶初展的嫩度。黑龙潭村包括方圆五平方公里的大山茶区,村委会是核心产区的中心点,从这里向上张望,满山流动的色彩都是采茶女的身影。在黑龙潭村里的一个收茶点,随机问了一个采茶的大姐,得知她们都是罗山县来的,中午时分下山休整吃饭。信阳人惯将鲜叶唤作青凋,釆摘下来的青凋及时交付茶厂称重。有城里的茶客问:“你早上去采茶吗?”一个脾气急躁的采茶大姐笑着回复:“上午没采这是什么?我们五点多都上山采茶了!我们要回来吃饭不然饿死啊!”大姐说完还用手机给我们拍照,用满带戏谑的口吻嘲笑我们,大家哈哈一笑了之。问了采茶大姐,获知她们都是有人领队,队长得到信息领着队友分赴各地,她们才来黑龙潭村3天的时间。正在排队称重的釆茶工们,大都是今年来的新手,采茶没有经验,老板费尽口舌说了半天:“我要的不是这个芽叶,要的是要芽头,这个价格要降,你采的标准高一点,多点钱我都要。”每个采工都有一个数字代号,报号称茶、纪录,茶季结束后结算工钱,他反复确认:“你昨天采了一斤半对吧?今天是两斤没错吧?别记错你给我吵。”
今年信阳黑龙潭毛尖大山茶提前采了,身姿也壮硕。周祖宏先生介绍说:黑龙潭村有十几户人家,地辖5平方公里,高山茶园到处是石头,茶园面积有限,每年大山茶量都不多,相比其他名优茶产区,信阳毛尖大山茶价格着实并不算高。过去名优绿茶都是区域性消费市场,销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茶的价格。名优绿茶中,江南茶区的龙井茶,收购价相比信阳毛尖茶要高出许多,这是浙江雄厚的经济实力决定的。
午饭过后,来自信阳学院的教师,带着摄像机,说是要给周祖宏先生做宣传片,我们刚好有幸遇上,终于再次看到了几年未见的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技艺。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手工技艺是我们在农业社会出生的人群集体去追忆的某些时光。人工的缺失,机械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人们放弃了马车,坐进了汽车,这也许是时代的号角。
看着动手刷锅将铁锈去除,烧柴生火,这些都是我20多年前儿时经历过的影像,时间在这一刻是否静止了?待到热气升腾时将青凋下锅,稳健和耐心是手工工艺炼成的素养,激进的工业社会视它是毫无效率可言的,但它凝结的智慧结晶,蕴含的哲学观念与工业社会对比明显。炒青锅的用的是竹制的大茶把子,肩扛手持竹制大茶把子炒茶的手法,包含了三种机械制茶工序,杀青、初揉都包含其中。
倘若将时光退后到100年前左右,这可谓是跨时代的技术进步。这种在名优绿茶中罕见的加工工艺,借助竹制的茶把子改变鲜叶的状态,如今它即将走入幕后,退出历史舞台。看着周祖宏师傅倒了一斤鲜叶入生锅翻挑鲜叶,没过几分钟就浑身大汗淋漓。大女婿肖兴亮师傅承继了岳父的传统技艺,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茶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接过茶把子继续炒茶。周祖宏师傅边喘着气边讲:“这人工炒茶很费体力,年纪大了,炒不了那么多锅茶了。年轻一辈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干,我两个女婿也是我的徒弟,都是市级非遗传承人,手工炒茶效率低也被人逐渐遗弃。”说话间肖兴亮师傅正在裹条、赶条,生锅做软、做细,熟锅做小,整个过程历时一个来小时,连炒了几锅茶,刚好够竹焙笼一笼初烘,当地人叫拉风,这确实贴切。
要想香三道火,以往黑龙潭大山毛尖茶熟板栗香是一大特色,就源于优秀的火工。茶叶烘焙,远不止是现在炙手可热的武夷岩茶讲究火工,烘青绿茶对用火的奥妙把握更为神奇,上焙10余分钟,拿起笼头下焙,翻茶拍动烘笼使茶末掉落,以防止其掉入火盆,反反复复一个小时,勤劳的双手制出了高品质的茶叶,炭火也是信阳毛尖茶坚守传统技艺的的最后一道防线了,看着埋头专心细致拣茶的周祖宏师傅,他的质朴与认真也就是工匠精神吧!
离开黑龙潭村,直到下山了,心似乎都还留在大山上,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生生不息的信阳毛尖茶手工技艺传承,是信阳茶乡儿女的生存哲学。清淡的新茶是初生的婴儿,是希望的新苗,是源泉的力量!蕴含柔弱胜刚强的哲学观念。
信阳毛尖茶优美的形态,源于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将这天地间的大美,化作案头的一盏茶,杯中的水丹青。投入沸水的怀抱的信阳毛尖茶,其色也清,其味也甜,其香也幽。声声召唤那乐山的智者,乐水的仁者,共叙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谊。(作者:马博峰 资料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