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视在加强,比如国家博物馆就免费为参观者提供饮用水。但记者观察,由于人多,传统的饮水机加热功能滞后,很多时候接不到热水。因此作为有着悠久饮用热茶习惯的国度,能够满足公共空间大众对热茶需求的产品就成为一种潜在趋势,也是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务实之举。
“智能茶饮机”是家用电器吗?
上篇报道推出后,有很多读者朋友留言。
有的问道:那是不是每家每户要买一台?
这显然是没有看到目前公共空间茶饮机的样子。如果你看到了,就会明白它跟家用的智能泡茶机完全是两个概念。
首先,报道中说的“智能茶饮机”一般有两米高,六七十厘米宽到一米宽不等;而家用的智能泡茶机一般都是台式的,顶多类似电热水器。
其次,它们的定位也很不同。家用的“智能泡茶机”纯粹是小家电序列的,是家用消费电器;而大个子的“智能茶饮机”却属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商业设备,是一种投资与经营行为。
当然,这两者之间也是有着一种“师承”关系的。
大约五六年前,茶界先是出现了受小型咖啡机启发创新研发的家用智能泡茶机,比如湖南长沙的泉笙道品牌就是代表。这些家庭自用的小家电,与手机APP衔接,可以丰富智慧家居的服务功能。它们与目前大型商用智能茶饮机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为商用智能茶饮机的出现提供了产业和技术准备。
北京地铁里的瓶装茶饮自动售货机。
目前在机场、火车站、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出现的智能茶饮机是一种便利服务运营窗口。也可以看作是地铁、商场里早已经出现的瓶装茶自动零售机的升级。它的背后是茶品研发供应系统、电脑控制系统、消费类APP应用系统,以及物流与管理系统的成熟与集成。
“智能茶饮机”的市场反应如何?
从记者观察到的市场反应来看,消费者对智能茶饮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
一是现在公共区域社交与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热茶需求基数在增加。
二是快捷、方便、安全、实惠的定位很符合目标人群的消费要求和实力。2018年10月,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上,湖南易泡的“智能茶饮记”亮相后,在记者观察的短短时间里,就有很多妈妈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新奇、享受热饮。
三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向中,消费社会、公民社会是其中必有的内核。而这些群体和需求取向,都为智能茶饮机的登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智能茶饮机”的行业价值有哪些?
中国茶产业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目前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如何提升消费量,升级消费体验,需要从供给侧入手,茶产业理顺关系、消化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智能茶饮机”的出现和可以预见的大面积普及,必将极大方便茶消费、提升茶消费量、推动茶产业。以湖南易泡智能茶饮机为例,据记者观察,正常运营后按每杯5克投茶量计算,每天均销200杯就要消耗1000克茶叶,接近中国目前两个成人的年均(每人600克/年)茶叶消费量。由此可见,智能茶饮机具有打通消费端,释放大产能的价值,对茶产业快速消化十数年积累的世界第一的巨大产能,是个利好消息。
同时,社会在转型变革,人工越来越贵、人手越来越紧、培训越来越难,茶饮服务出路何在?还依靠传统的茶艺师来引导消费吗?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时尚和快节奏。智能茶饮机一机出手,随便十数个花色的茶饮就都有啦,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福利!
那么,“智能茶饮机”会不会造成茶艺师的失业?有读者就在留言中表达了这个担忧。以记者观察看,“智能茶饮机”提供的服务与茶艺师的在空间和功能上都有很大不同。茶艺师的茶艺演示、沟通交流、人文氛围都是“智能茶饮机”提供不了的。另外,记者觉得:人们到茶艺师那里一般是享受慢,而到智能茶饮机那里购买的一定是快。需求方向和消费场景是很不同的。
传统茶艺将承担表演功能。
从目前智能茶饮机横向产业关系考察,智能茶饮机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和生产能力已经万事俱备。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互联网、物联网、电脑芯片和各种APP软件开发早已经整装待发!
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记者认为,这是一个远比共享单车要贴民心、顺民意、解民渴的靠谱“风口”,也是一场真实撬动供给侧改革、切实改变茶饮享受方式、巨量扩大茶叶消费、人文开启茶产业新天地的“革命”!
智能茶饮正在不可阻挡地打造一个新的产业!(作者:赵光辉,资料来源: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