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用消费者思维做市场
发布时间 2019-11-27 浏览 14558 次
消费者会认为是茶的“水”很深。茶并不复杂,而是行业的简单,造成了消费者的复杂。如何让产地文化转变为消费者文化,这应该是企业采购审评供应链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不应该让消费者识别。没有消费者思维,带来的一定是消费者的复杂。

让茶更标准、智能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安全、干净、好喝、有特色的茶就是好茶。如果要达到这个标准,茶行业必须走上标准化、工业化道路。

中国茶行业与西方饮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经验思维与科学化思维的差异。东西方最大的差异在于,在东方,经验思维是主流,和西方的科学思维存在很大差异。茶作为消费品,要把经验思维切换成科学思维。标准化可以解决茶叶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茶叶产品从安全质量、等级标准、理化指标等方面都应是一致的。中国茶要发展,将来一定是标准化基础上的工业化模式。

标准化只是茶叶生产的基础,工业化才该是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半自动化,第二阶段是连续化,第三阶段是国外茶企的标准化、数字化,第四阶段是智能化。大部分茶企处于半自动化,少数茶企处于连续化,小罐茶的目标就是达到国外茶企的标准化、数字化,进而达到智能化。

为打造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小罐茶可谓“煞费苦心”。在安全方面,小罐茶需要做到茶园预检、鲜叶快检、原料双检、成品国检四道安全防护;在干净方面,基地覆盖国标、日本、欧盟、美国四大标准,同时需要制定严苛的洁净度标准,除了设备外,还包括人工。要做到好喝,就需要根据不同产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不同工艺,四个维度对中国茶叶进行大创新,从而开发出有高辨识度的,具有特色的产品。

让茶更科学、生态

怎样打造一杯生态好茶?

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是农业的集约化。在茶领域,目前国内原叶茶的生产尚未实现完全工业化,仍以手工制茶,或以人工、机械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要生产途径,集约化程度较低,制约了中国茶的规模化发展。

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是把品质标准化和变化机理数字化之间的工业化做好。小罐茶的目标是把品质的工业参数的所有转化的过程数字化,数字化之后靠机器识别,大师研发更有特色的茶,不断优化参数。在研发团队中,茶学毕业的100位以上的学生,用科学的力量和思维对传统茶进行快速消化和吸收。

“我们希望是设计茶叶,把所有的工业、品种、特性全部识别之后,可以对每一款茶叶进行科学的设计。杜国楹坦言,“7年前小罐茶试图改变中国茶,因为没有标准和品牌,我们说一定是可以改变的。7年下来,中国茶也在改变我们,我从来没有想过做全产业链,但是今天我们走向了全产业链的道路。”在过去7年中,小罐茶从产品到研发,到中央工厂、产区工厂,都在进行研发,用科学的方法打造现代化的茶品牌。

消费者思维指导产业倒做

纵观小罐茶的发展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它似乎走了一条逆行之路。2012年,小罐茶成立;2014年,面向市场;2017年,建立智能化茶叶工厂;2018年,建立生态有机茶园。而大部分茶企会先从原料入手,再建工厂,最后研发产品。

小罐茶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基于四个字——用户思维。

中国缺的不是好茶,缺的是好茶的认知标准。而产品最终是要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抓住他们痛点并予以有效解决是关键。

小罐茶从市场出发,先锁定用户场景,再做设计、生产和基地。“所以,我们是从商业端起步,先去寻找自己的用户,寻找自己的市场,有清晰的判断后,我们才知道如何做工布局,是反向操作,纵向整合。”杜国楹说。

用户思维不是单纯地从用户视角出发,而是从人的视角切入,去平衡人与商业,重塑用户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过去,茶企对用户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是站在茶的视角、专家的视角来做茶,没有去考虑用户在哪里,在选择时会有怎样的困惑。

小罐茶用专业能力替用户做思考,做选择,通过洞察茶叶本质,洞悉用户的痛点,以产品+品牌+体验的方式,根据产品特征,用生活方式思维来做品牌,致力于打造有中国符号内容、代表国人现代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茶品牌,为现代人提供一个中国式品质生活的“解决方案”,让喝茶变成人人可以享受的艺术,让茶叶重新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符号。(资料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