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之乡益阳市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发布时间 2011-06-28 浏览 10731 次
均水平,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快3.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2010年,全市GDP达到712.27亿元,总量排位比2005年前移两位,居全省第10位,占全省GDP的4.5%。2010年,全市人均GDP为16839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2488美元。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财政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全市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2005年)的15.24亿元增加到2006年19亿元,2008年为30.08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30亿元的规划目标。“十一五”全市财政总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2.5%,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快12.2个百分点。

  金融业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160亿元增加到2010年末的313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由2005年末的2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08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实现翻一番。2010年,汉森制药和太阳鸟游艇先后在深交所首发上市,全市有12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2010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3家,其中产险11家,寿险12家,实现保费收入26亿元,是2005年的3.4倍。

  二、经济结构积极变化

  1、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十一五”时期,益阳着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呈现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态势,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三二一”结构(25.0∶31.2∶43.8)调整为2010年的“二三一”结构(22.8∶40.5∶36.7),第二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4%,比2005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全面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2.36亿元,总量由2005年的第8位前移到第7位。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0万吨,占全省总量的8%,粮食连续7年实现增产,特别是优质稻率、粮食加工率和规模生产水平均居全省第一。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8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全市生猪调出大县增加到5个,分别是赫山区、桃江县、沅江市、南县和安化县。2010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中国益阳首届水产品博览会暨大通湖大闸蟹美食旅游节,益阳被授予“中国淡水鱼都”称号。

  2、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十一五”时期是益阳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的重要阶段。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比2005年提高9.6个百分点。“十一五”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61亿元,建成区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完成通乡公路建设554公里、通达公路1291公里、通畅公路7565公里。我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五年累计建成标准化农家店2228家。“十一五”末全市共有1939个村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5.4台,比2005年增加29.7台;电冰箱46.9台,增加37.5台;移动电话151.5部,增加87.4部;摩托车49.1辆,增加16辆。

  三、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

  1、工业主导作用增强

  “十一五”时期,益阳市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后发赶超的第一推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9%,比“十五”时期快8.4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9.2和2.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33.5%提高到2010年的50.5%,初步构建了具有益阳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

  2、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十一五”时期,益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2006年—2010年,分别排全省第一位、第二位、第一位、第五位和第三位。201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797家,比2005年增加384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特别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十大优势产业。201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上升到183家,其中过10亿元的有中联重科、益阳电厂、科力远、艾华集团、纳爱斯、益阳电业局等6家。

  园区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主平台作用凸显。2010年,全市省级及以上园区有规模工业企业224家,创造了占全市47%的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仅次于长沙、株洲排全省第3位。

  3、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2010年,全市R&D研发经费投入达4.0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57%。自1985年国家实施专利制度以来,全市累计专利授权为2508件,其中“十一五”期间1171件,约占全部专利数的一半。2010年,全市72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的二成以上。全球橡胶机械企业排名第五的益阳橡机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功组建了益阳首家企业办的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益阳被授牌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湖南省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4、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市按照《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的要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提升工业经济的“两型”水平。2007年开展的造纸、苎麻、涉锑和炼钒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共整治关停造纸企业155家,苎麻企业33家,非法小钒厂21家,涉锑企业数十家。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中电力、有色、化工、造纸、建材、纺织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76.8亿元,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到33.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0.12%,规模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67吨标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62%。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面提速

  1、投资总量快速扩张

  “十一五”时期,益阳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32亿元、195亿元、264亿元、353亿元和46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4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年均增长39.2%,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13.5和8.4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到70%以上。

  2、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1亿元,年均增长22.8%,其中交通、通信、水利、环境等公共设施投资157亿元,占基础设施投资总量的49%。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2005年的4013公里增加到2009年的1242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501公里。2006年益阳大道竣工通车,茅草街大桥通车;2008年沅江赤山大桥竣工通车;2009年益宁城际干道益沧段、S204南茅复线、S202华茅公路茅草街至大通湖段、岳常高速大通湖连接线建成通车;2010年益阳港千吨级码头竣工投产、二广高速桃马连接线一期、S308西姚公路等项目竣工通车。2006年-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0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8倍,五年年均增长47.9%。电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棉麻纺织等十大优势产业五年累计完成投资605亿元,占工业投资的86%。资水梯级开发相继有修山电站、株溪口电站、白竹洲电站等3个新建电站并网发电,益阳电厂二期竣工投产。

  3、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增长

  2010年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9家,比2006年增加81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3亿元,“十一五”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42.2%,投资总量是“十五”时期的6.3倍。2006-2010年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累计达到719万平方米,2010年末益阳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到35平方米。

  五、区域合作空间拓展

  1、开放型经济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益阳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7598万美元。其中,进口4981万美元,出口32617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8位,2006-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额12.6亿美元,年均增长34.3%,增速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18.4和14.7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418万美元,2010年突破1个亿,达10085万美元,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03万美元,年均增长18%。

  2、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十一五”时期,益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产业转移特色明显。2010年全市引进市域外资金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境内省外资金112亿元,增长21.4%。2009年我市组织了“湖南·益阳(香港)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引进了中核第二三建设公司、台湾宝成集团、大汉集团等一批行业优势企业;2010年组织了“粤洽周”益阳承接汽车零配件产业转移专题招商对接会等招商活动。益阳市大力实施“东进东接”战略,创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2010年东部新区改革建设总体方案已经省政府批准。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益阳全面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250元增加到15398元,年均增长13.5%,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快0.8和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976元增加到5617元,年均增长13.6%,增速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快0.9和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2.57亿元增加到418.31亿元,储蓄存款增加225.74亿元,占各项存款增加额的62%。

  收入持续增加直接促进了居民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200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达223亿元,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204亿元的规划目标,年均增长18.1%,比“十五”时期快7.9个百分点。汽车、电子产品、金银珠宝、旅游等成为居民消费新热点。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76.3亿元,是2005年的5倍;2010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179.51万户,比2005年增加114.5万户;2010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40.37万辆,是2005年末的10.4倍。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项目累计投入30.7亿元,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6个,省级科技项目250个,共获得科研成果138项,获得国家专利987个。2010年益阳市成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并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合格市”和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累计支出85.6亿元,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591.6亿元。2010年,全市有普通高中40所、中等职业学校37所、初中199所、小学799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全市在校中小学生54.7万人,教职工5万人。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5%、98%和87%。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五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至2010年底,全市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总人数达328万人(次)。其中:企业养老保险39.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0万人,“新农保”78万人,城镇职工医保40.8万人,城镇居民医保85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工伤保险24.9万人,生育保险31.6万人。2006-2010年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万人。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近年来益阳大力弘扬“崇文尚义、通达超越”的城市精神,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益阳正式授牌为“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双拥模范城”,2010年评比表彰了全市首届道德模范,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农家书屋700家,小郁竹器制作技艺、南县地花鼓、黑茶制作技艺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供稿:益阳市统计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