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的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 2011-07-01 浏览 7111 次
地层出土的铺砂残壶,即与一件传世的铺砂双提梁大壶完全一致。此外,另一件出土的直筒壶残件,其形制与工艺特征与台湾成阳基金会所藏1785年之前输入瑞典的直筒紫砂壶几无二致。此件提梁壶输入瑞典后,被加以金属镶饰, 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Peter Johan Ljungstedt)装镶干斯德哥尔摩。

  近年紫砂界的大事,首推宜兴蜀山窑址的考古发掘。这项迄今规模最大的紫砂窑址考古,发掘地层跨越了明代晚期至 1966年共300余年,为宜兴陶器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蜀山窑址考古发掘的对象,基本上是历年各龙窑烧造过程中形成的废品堆,即当时紫砂器日常烧造失畋后的堆积层。然而依照宜兴陶人的习惯,凡是稍微讲究的良工,出于对市场价值的考虑,对作品的烧造多是谨慎以对的。明末周髙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壶成幽之,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 稚沙土气广也因此,烧窑的失败率相对较低。一旦失败,为免遭仿制,也极少随手弃置于窑旁。如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时大彬“……蝉(chan)以折火,审候以出,雅自矜重,遇不惬意, 辄碎之,至碎十留一,皆不惬意,即一弗留”。因此,要在蜀山窑址的数万片残器中比对出名家遗作,应是可遇不可求的。

  尽管如此,蜀山考古出土的大量残器中仍然有丰富的潜在 讯息值得探讨。例如在清代早中期地层出土的铺砂残壶,即与一件传世的铺砂双提梁大壶完全一致。此外,另一件出土的直筒壶残件,其形制与工艺特征与台湾成阳基金会所藏1785年之前输入瑞典的直筒紫砂壶几无二致。此件提梁壶输入瑞典后,被加以金属镶饰, 从提梁把上的铭文可知是1785年由瑞典银匠皮特•约翰•尼育斯特德(Peter Johan Ljungstedt)装镶干斯德哥尔摩。

  1997年底与1998年初春,扬州唐城考古队在扬州老城区大东门街南侧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清代地层内清理了6 口清代古井,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青花杯、盘,也伴出数十把紫砂壶、汤匙等,其中基本完整的紫砂壶有十余件。据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李久海介绍,由伴出的青花瓷器分析,其 时代跨度较长,为清康熙至嘉庆时期,该址可能是清代的一个茶馆遗址。这批紫砂壶的造型主要是较具实用性的直流圆壶,壶胎多有掺砂,泥色多样,有红褐、朱砂、暗褚 等色,甚至还有焐黑、桂花砂等。其中有几件壶,壶身刻楷书铭文“玉峡” “玉峡泉”,这些壶由于大多失 盖,仅有一件底款戳印方框阳文篆书款“元章”。另 有一件断流的球形壶,落方框篆书款,款文难辨。还有两件 钤款“荆溪所制”的汉方壶。值得一提的是,在 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沉没的泰兴号(Tek Sing)出水 物中,也有一批紫砂壶钤盖此款,两者虽非同颗木印,但篆 风相类,仍具比对价值。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