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的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 2011-07-01 浏览 7108 次

  近年紫砂界的大事,首推宜兴蜀山窑址的考古发掘。这项迄今规模最大的紫砂窑址考古,发掘地层跨越了明代晚期至 1966年共300余年,为宜兴陶器分期,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蜀山窑址考古发掘的对象,基本上是历年各龙窑烧造过程中形成的废品堆,即当时紫砂器日常烧造失畋后的堆积层。然而依照宜兴陶人的习惯,凡是稍微讲究的良工,出于对市场价值的考虑,对作品的烧造多是谨慎以对的。明末周髙起《阳羡茗壶系》记载:“壶成幽之,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之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 稚沙土气广也因此,烧窑的失败率相对较低。一旦失败,为免遭仿制,也极少随手弃置于窑旁。如李斗《扬州画舫录》说时大彬“……蝉(chan)以折火,审候以出,雅自矜重,遇不惬意, 辄碎之,至碎十留一,皆不惬意,即一弗留”。因此,要在蜀山窑址的数万片残器中比对出名家遗作,应是可遇不可求的。

  尽管如此,蜀山考古出土的大量残器中仍然有丰富的潜在 讯息值得探讨。例如在清代早中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