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
小众引领大众
一直以来,六堡茶以其特有的原料和传统工艺,形成极具特色的风味,在品茶爱好者当中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无疑,这些铁杆“粉丝”对六堡茶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开发大众市场的同时,为这个小圈子所定位的高端市场同样的重要。
所幸,历史悠久的六堡茶由陈茶、老茶所构建的高端市场产品从来没曾欠缺,所担心的更多只是六堡陈茶市场的诚信。在现在这个六堡茶的变通价值盛行的时代,市场将出现六堡茶借鉴其他茶类的加工工艺,开发出更多新的高端品种,来适应一些喝惯其他茶类的消费者的口感需要,近年来出现的轻发酵工艺探索就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趋势。
高端茶和大众茶共存,并由高端品茶圈子引领大众茶品消费的做法,在普洱业界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片面地追求高端消费或者是只推广大众茶市场,都是不可取的。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等同属黑茶的营销方式有很多经验与教训。
如何
走出陈茶误区
在某论坛一位茶友对一款新茶评价“精品的享受:基本具备红浓陈醇甘甜爽滑的品质特点!”惹来网友质疑:新茶,何来“陈”?
知道六堡茶的人,大多都知道其最著名的“红、浓、陈、醇”四大特色,知道符合这几点方为好六堡茶,并且写进了前些天通过审批的广西地方标准《DB45/T 581-2009六堡茶》里。
“红、浓”容易理解,“醇”也可以感受体会得到,“陈”也可体现六堡茶在一定时间段内“越陈越香”的特点。这些都是基于口感而言。只是大家都求陈,存放几年算陈?新出厂的茶如何能够做到“陈”?是否真的能做到要求厂家必须存放三年以上才允许出厂销售?
老茶、陈茶存量不多,大家都很清楚,而且价格大多已经很高了,不利于推广和普及。而且,仅仅依靠口味和茶味的风格做卖点,可以做大六堡茶产业吗?我们怎么拓展六堡茶的真正消费群体?
“陈”和在一定时间段内“越陈越香”的特点,作为梧州六堡茶的一个特色应该大力宣传,但同时,不应忽略了新茶(这里所指新茶不是指堆味未去出厂十天半月的茶,而是指出厂在一年左右,基本没有堆味的茶)的品饮与研究,怎样饮用新茶,工艺上怎样提高新茶的适口度、可口度?怎样让初接触六堡茶的消费者接受新茶的口感?毕竟,六堡茶在致力于大众消费市场的情况下,新茶是销量最大的,也是六堡茶发展潜力所在。
作为黑茶的六堡茶,特别是新茶,其口感初喝者大都不习惯,跟其他茶类是“没得比”的。有十年八年的六堡陈茶口感会较大改善,但老茶数量又有多少呢?笔者觉得,不妨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新茶可藏可饮”引导一定的新茶消费,并更讲求正确泡饮方法,如饼茶需要分拆醒茶;散茶可以先在通风处晾置数天;洗茶应注意什么等等。记得普洱茶学者邓时海对普洱茶有过类似说法,这里不妨改为更适合六堡茶的“买新茶,饮旧茶,品陈茶,崇老茶。”
由谁
进行宏观策划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产品要立足市场需要一个总体营销策划已是共识。六堡茶作为一个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迫切需要一个站在产业高度,作整体策划、包装和宣传。这一切,更需要相关部门有所作为,为整个六堡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找条“好路”。
纵观现在整个六堡茶市场,厂家商家多起来了,各赚各的钱,各自忙着去走关系、跑自己的礼品市场,更不忘了在有意无意中,在客户面前诋毁一下别家的口感或工艺。谁会顾及这些总体的而没有切身利益的事情?有的厂家商家则是打着主意,像前些年做龟苓膏那样,做那么“一阵火”,狠狠赚上一笔又转到别的行业去,现在所做的不是提高品质,经营品牌,而是急功近利不从长远发展来考虑的事。
梧州市曾经“红火”一阵的龟苓膏产业也有很多经验教训供我们参考,源自凉茶却能够风行两广以外北方市场的“王老吉”也给了我们启示,现代的市场需要的先进的营销理念,历经百年盛衰之后的梧州六堡茶产业期待着翻开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