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蒲圻老青茶产量由1949年的200吨跃居2004年的10720吨,老青茶还是赤壁砖茶,末子茶的主要原料。
松峰绿茶:1964年创立品牌,以羊楼洞松峰山得名,1982年获全省第一,1983年获省优质证书,1984年获优产品称号,其系列品种还有“松峰”、“茉莉花茶”、“松峰龙井茶”、“松峰毛尖茶”、“翠峰绿茶”。赤壁人统称之为细茶。1983-1985年松峰龙井、松峰银针、松峰毛尖、松峰竹叶青、松峰小袋绿茶、翠峰获地区优质奖。1986年羊楼洞蜜茶获省优。1988年鄂南剑春茶获省三等奖。1992年松峰茶获省优,定为省名茶十二佳,玉茗露定为省二十大名茶。一品香获省厅名茶一等奖,松峰龙井获省厅优质奖。2004年双羊碧雪,楚天银毫获鄂茶杯金奖,品贵毫峰获省首届无公害奖。
名 镇
羊楼洞和新店是曾一度称誉国际的历史老镇,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和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百浩曾对这两个古镇作过探考,《武汉晚报》载文指出:考察因茶而生的羊楼洞和新店两镇后,李先生对这两个影响了武汉近代史的明清老镇大加赞赏。他走在羊楼洞古老的条石街面上,还能看到被独轮鸡公车辗轧的深入石髓辙痕。400米长的街道,两边都是宽大的出檐,像岭南的骑楼,遮雨雪挡日头。街沿着一条叫松峰港的小溪布局,所有房屋都大门朝街的,后院濒河,还设有埠头,几乎所有门面都做过生意。
西北方向的新店镇更是有趣,它位于潘河的凹崖坡,这样的地方也能建街,那完全是做生意的需要。明清时,羊楼洞的茶叶就运抵这里的码头装船,沿潘河入长江抵汉口集散。李百浩发现了古村镇的一些特点,而最大特点是“天斗”。“这绝对是湖北民居的独特建筑形式,别处少见。”李百浩说到“天斗”一词,神情自得。他说这个词是借用羊楼洞居民的土话,因为他就是在羊楼洞中最先发现这种特殊的天井的,实际上天斗就是“采光井”,它在天井上加盖了一个装有玻璃亮丽的小屋顶,高出檐口的部分有时还装上活动门。“天斗的应用是因地制宜的一项创造。”李百浩用鼠标点着电脑显示屏上一幅幅绘图和照片说,“在这个地区多雨,天斗能蔽雨,它还把天井的室外空间变成了室内空间。”还有更奇特的一种天井叫“亮斗”,这也是借用当地人称呼的,有人叫“斗窗”。湖北和江西一些地区民居有这样的特殊形式。它是一个围成棱台形的木质采光井筒,上覆亮瓦接屋顶,下开口连在屋顶储物阁楼的底板上,天光通过这个斗聚集下泻到房屋。各式各样的院落,天井、天斗、亮斗,在李百浩眼中都是通风采光的区域,他是学者,学者要严谨,所以他都一一测量,比如他用风速仪测天井天斗下的空气对流速度和方向。
李百浩不仅是学者,他还是文化传播者。他对一切古村镇研究,都始终围绕着文化的中心。还是羊楼洞和新店这两个最喜爱的因茶而生的古镇,他寻觅着百年前俄国茶商收茶、制茶、运茶、贩茶的线路,这条茶叶之路,从羊楼洞出发经新店到汉口,然后,东出上海或北出张家口,运往俄国。湖北的古镇多与中国工农红军的活动相关,像红安七里坪镇、阳新龙港镇、监利周老嘴镇、洪湖瞿家湾镇都是红色旅游的胜地,古镇的历史也有现代革命史上的一项。“建筑是一个载体,文化就附身其上。”李百浩说,他很想看到人文学者、艺术家们都到古村镇去探访一下,出一本书、一首歌、一集画、一部影视,甚至一册菜谱,“这都是对古镇有益的事,和现代旅游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