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背景条件--多民族文化乡和县古茶乡背景
发布时间 2011-07-08 浏览 27431 次
及刀术表演,并相互泼水,祈求消灾免难。

F、丧葬:人死后要请佛爷或和尚念经,超度亡灵。佛爷、和尚和寨里的头人死后实行火葬,一般人死后则土葬,非正常死亡的人只能埋在毫林末尾。葬仪简朴,葬后不垒坟,不立墓标,也无扫墓习惯。每个村寨有一片固定的坟地,称为毫山,毫山上的林木严禁砍伐。

G、禁忌:关门节至开门节期间严禁婚恋。

H、宗教信仰:信奉多种神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请佛爷念过经的祭献品和人的虔诚之意才能使亡灵享受到。此外,芒景一带的布朗族,每年农历六月初七祭献"帕哎冷"(古代芒景一带的布朗族首领)。

I、其他:布朗族人民具有质朴善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 傣 族

1)源流分布:澜沧县内的傣族,除部分由景谷、勐海一带迁入外,大部分约于元末明初由勐卯(今瑞丽)迁来。全县傣族主要聚居在上允镇的上允和下允、惠民乡和景迈、东朗乡的勐滨、酒井乡勐根及雅口、新城、糯福、大山等乡,其他乡镇较少。其中,上允镇和惠民乡最多。

2)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德宏傣语相通,属傣那语方言,部分村寨属傣绷语方言。寺庙用语通用西双版纳傣语文为标准的傣泐文。书面语除使用傣文外,也普遍使用汉文。长期以来,傣族用自己的文字在贝叶和绵纸上写下了对神学、心理学、语言学、医药学、天文、历法、生产规律的研究成果。

3) 社会经济:县内傣族从明永乐年间封设孟连长官司。解放后废除的封建特权。傣族以种水田为主,兼种甘蔗、茶叶和亚热带水果,养殖田螺、荸荠、折耳根(鱼腥草)等。手工业有打铁、铸造犁铧、土法榨糖、制茶、制陶锅、烧红砖、制挂瓦等。男子善编织各种蔑器,尤以蔑桌、蔑盒最为精巧。妇女普遍能纺纱织布,织傣锦,烧制陶器,常用大米制凉粉,用糯米制作粑粑,并善于上市交易。

4)习俗

A 、居 住:澜沧多为水傣,村落集居,不单家独户居住。家家户户竹篱环绕,自成院落,院种植水果。房屋盖成干栏式竹楼。

B 、饮 食: 傣族菜肴风味独特,分为烤、蒸、剁、腌四大类,共120多种。过节时做糯米粑粑,嗜好酸辣。牛撒撇原仅在泼水节或有贵客时才烹制。男子嗜好烟酒茶,男女均爱嚼槟榔。

C、服饰:男子上着无领对襟长袖或短袖衫,颜色多为白色或蓝色,下穿斜拼裆肥大长裤,头裹红、白、蓝等颜色包头巾。喜好纹身。妇女上着白色、水红色、天蓝色紧身内衣,外穿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短衫,下穿各种花色长筒裙,中年以上妇女多穿黑色或蓝色长筒裙。头发缠于头顶,并插上梳子或包花头巾,喜戴手镯、戒指、耳环,较富裕者系银腰带。少女常用鲜花插于头顶作装饰,爱打花伞。

D 、婚姻:一夫一妻制,婚恋自由。婚恋中若姑娘钟情,就把凳子递给他坐。聘礼为大米、酒以及银首饰等。婚礼由头人或佛爷主持。

E、丧葬:传统的葬法以火葬,但也有部分村寨实行土葬。无论何种葬法一律不垒坟堆,也不立墓碑。丧事活动者一律不戴孝。出殡后由专人为送葬者招魂拴线。无扫墓习俗,悼念祖先的活动,只在一年一度的关门节期间到佛寺进行"流水"仪式。

F、宗教祭祀: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多种神灵。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村寨旁种有"竜树",养有"竜林",任何人都不能动。家中供有家神,每年都要祭一次竜和家神。家里人生病要叫魂和拴线。每寨都设有"寨心"(宰曼),标志村寨的心脏和灵魂,常以巨石、大树、木桩、土堆作标志,"寨心"是神圣的。祭"丢拉曼"(竜树)是原始宗教祭祀中最隆重的活动。

G、节日:传统节日主要是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小乘佛教的宗教节日,节日和宗教祭祀融为一体。

泼水节(傣历六月、阳历4月),称傣历年,是送旧迎新的传统年节。节日3天,前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体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传教,为佛像泼水"洗尘"。节日期间,男女老少互相泼水,以示相互祝福,消灾除病。此外,还举行丢包、跳舞、武术表演等活动,晚上放焰火和高升。

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此3个月是傣族一年中最大的斋赕时期,逢四、八、十五、二十三、三十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庆祝典礼。赕佛时,家家户户都要按教规用食物、经书、鲜花、衣物及银元献给佛爷。节日间忌起房盖屋、出远门和恋爱结婚。

H、禁忌:历史上禁忌较多,竹楼上供家神的柱子,外人不能触摸,更不能靠。忌外人进入卧室。煮饭的铁三脚架上平时忌烤东西。忌随便摸小和尚的头。忌穿鞋进入佛寺。

I 、其他习俗:傣家热情好客,讲究礼节。讲究卫生,家居干净,常洗冷水澡。尊老爱幼,无重男轻女的思想,婚礼简朴,乐于互助。

(3) 哈尼族

1)源流:哈尼族源于古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氐羌部落族群,以后逐渐向南迁徙,部分迁居于元江、他郎(今墨江县)一带。清代有一部分继续南迁,且沿途不断分散,有的留居在景谷、普洱,勐海等地,一部分则陆续进入澜沧一带定居。全县哈尼族主要聚居在酒井、惠民、东朗、发展河4个哈尼族乡。

2)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爱(尼)方言,县内各地稍有差异。无文字使用。

3)社会经济:历史上社会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以耕种山地为主,且离家较远,水田极少。新中国成立后,水田逐渐增多,能用自制的工具轧花、纺纱织布和染布,用各种棉线织挎包,用葛麻编织的鱼网和背袋别具特色。男子善用竹篾编篾笆、篾箩、篾桌、篾凳、背笼等,用攀枝花(木棉)树凿制小饭甑。

4) 习 俗

A、居住:历史上村寨建于向阳的缓坡地带,一般以三五十户为一村寨。住房以竹、木、藤:草为建筑材料,样多盖成两斜面落地房。

B、饮食:喜食酸辣,会崦制咸菜。普遍爱种苤菜、苏子等香料。烹制莱肴喜欢用苤菜、薄荷、香蓼、香姜苗等佐料。善包烧食物。逢年过节舂糯米杷粑,有的用糯米和黄豆制作黄杷。嗜好烟、酒,好饮烤茶。

C 、服饰:男女均喜欢穿自种、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黑色或深蓝色衣服。妇女上着无领对襟衫或大袖低开胸无领短衫,袖口镶缀红黄布条,衣脚边用丝线刺绣各色几何图纹。前襟镶几十个银泡及成串珠子。下着伞状密褶短筒裙,小腿部套绣有各种花纹的护腿。少女头戴平头小帽,帽上缀有银泡、珠子、贝壳、彩色羽毛、骨头等装饰品,并绣有各种花纹。到婚恋年龄或已婚女子,改包包头或戴套头帽,缠发辫于头顶。男子上穿无领对襟长袖短衫。前襟有各色丝线刺绣的花纹图案口袋,用银泡或金属钱币作纽扣。下穿斜拼档长裤。成年男子裹黑色包头巾。外出时,男女经常挎一个棉线或葛麻编织的背袋。青年男女尤好装饰,贝壳、银泡、项链、野苡仁、钱币、骨头、鲜花乃至红叶、染色鸡毛等。

D、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7代以内近亲不婚,否则要受处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婚。谈情说爱多在姑娘家脚碓房或村外。有"炕笆上留下5角钱", "抢走姑娘"的婚事习俗。

E、节日

哈尼族节日较多,且多与农事节令和宗教活动融为一体。主要节日有春节、毫巴节、火把节、新米节等。

春节杀年猪,舂耙耙,初一抢新水回来煮鸡肉。祭献家神后全家共餐。初一、初二在本寨相互拜年,初三、初四到其他村寨拜年。节日期间,一寨或数寨相约在广场上围成圆圈跳舞。

毫巴节(农历二月十五日) 毫巴节时,在寨子东方路口搭门,并用树刻成雀、鼠、牛、羊和人形摆在横梁上,头朝门外,表示要播种。这便是毫巴门。同日,全寨人出动修理寨门周围的篱笆。第二天要杀鸡祭献龙王,毫头先下田撒秧,然后群众才能撒秧播种。毫巴节后,全寨投入春耕生产。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家家户户杀鸡和舂粑粑献祭家神,有的到田里撒火把,表示给庄稼除害。

新米节(农历八月间) 是传统节日之一,谁家先收割新谷,谁家先过新米节。按哈尼人的传统,过新米节,算是新的一年就开始了,并标志着青年男女恋爱活动的即将到来。

F、丧葬:老人死后,杀猪宰牛祭奠,并请"贝玛"(巫师)念经超度死者亡灵,唱挽歌,历3天3夜。有的实行火葬,有的实行装棺土葬,均葬于村旁固定的公共墓地毫树林中。葬后不垒坟堆,无清明扫墓的习俗,逢年过节,在家中祭奠逝者。

G 、禁忌:历史上的禁忌很多。

H 、宗教祭祀: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认为天、地、水、火、家、村寨等一切事物都有神灵。每个家庭都设有神龛,一年内要进行几次祭祀。每个村寨都有"儒玛"(即毫巴头),主持全寨宗教祭祀活动。许多"儒玛"熟悉本族历史,并有一定知识,在群众中威望较高,他们既是原始宗教的传播者,又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

I、其他习俗:哈尼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重礼节。

(4) 拉祜族

1)源流:拉祜族源于古代生活在甘肃、青海一带的氐羌部落族群。后来不断向南迁徙,于汉晋时期进入今四川西南部地区,与当时的一些氐羌语族被泛称为"昆''或"昆明",过着游猎生活。约在唐南诏国至宋大理国时期,被称为"锅锉蛮"的拉祜族先民分为东西两路,先后渡金沙江进入今丽江、大理和楚雄一带。约在宋末元初,西路拉祜纳支系越澜沧江进入今临沧地区,尔后,有部分约于明末进入澜沧境内;东路拉祜西支系约于元代至清初相继从楚雄一带进入景东、镇沅、墨江、景谷、普洱一带。清雍正六年(1728)后,拉祜族大量迁入澜沧。 "拉祜"是团结幸福的意思。拉祜族是澜沧县的主体民族。

2)语言:汉藏语系藏缅浯族彝语支。拉祜族原无文字,以刻木记事,结绳记数。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浸信会传教士永伟里父子在糯福传教期间,用拉丁字母拼成拉祜语传授教义,形成了一套拉祜文(老拉祜文),但懂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3)社会经济

A、社会经济形态

卡些制度历史上,拉祜族长期处于部落制,过着族内婚制的大家庭公社生活,有庞大的村社和部落组织。一个村寨为一个"卡",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军事单位。"卡"的首领是"卡些"。明代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产生,卡些变成了傣族统治者的工具。明末清初,拉祜族的社会经济已从游耕经济向农耕阶段转变,佛教势力在拉祜族中推行了政教合一的"卡些"制度,在县境内建立了5个佛教活动中心(即南栅佛、芒大佛、东主佛、委盼佛、广明佛),使拉祜族的势力不断强大。

封建领主、地主经济清王朝在实行军事镇压的同时,为了达到羁縻统治的目的,于清末封委了一些拉祜族首领为土司。推行土司制度后,拉祜族的封建领主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公有的土地逐渐变为土司的领地。国民政府推行区乡闾邻制和乡保甲制后,土地渐渐变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些土司由封建领主变成了地主,部分地区出现了封建地主与封建领主两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

B生产:种植业以种山地为主,水田很少。副业除种植外,还从事养牛、养猪、养鸡,编织等副业。农闲时,男子用竹篾编背笼、簸箕,或用葫芦和竹管制作芦笙。女子自织青布制作两侧留有线穗的长方形背袋(米搓)。糯福、东朗、东回一带的拉祜族妇女,用红、黄、黑、白等多色线编织背袋,并缀有贝壳、线穗及鲜艳的绒球,别具民族特色。

4)习俗

A、居住: 历史上有两种,一种是竹楼;另一种是落地房。

B、饮食:历史上,拉祜族很少种菜,蔬菜种类和烹饪方式单调,普遍不会腌制咸菜。平时经常采野菜佐餐。爱吃辣椒。饮食中具有民族风味的是鸡肉稀饭、烤肉、酒、烤茶、烟等。

酒:好饮用玉米、稻谷自酿的酒。遇有喜事,必聚而痛饮,酒后便唱歌跳舞。

烤茶:先用陶罐将茶叶烤香,再注入开水让其沸腾,然后倒出又浓又香的茶汁饮用。

烟:男女老少都会吸,以自种的草烟和兰烟为主,也吸卷烟和刀烟。

C、服饰:妇女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右开襟黑色长衫,两侧于齐腰部位开叉口,衣脚直齐脚面,在长衫叉口及衣边、袖口,镶缀红、白、黄等色的几何图纹花边,沿衣领及开襟镶嵌数十个银泡,下穿斜拼裆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小的短衫,几乎像对襟,衣边镶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齐腰间,下着筒裙。上身内衬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头裹黑布包头或缀有线穗的各色头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绣有花纹的护腿。妇女都惯戴银耳环和手镯。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青年男子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男子老幼均穿裤管宽大的斜拼裆长裤。头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头。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蓝、黑布拼缝而成,下沿镶蓝布或黑布边,帽顶缀一彩色线穗。

男女都常剃光头,惯在头顶留一绺头发,名曰"魂毛"。

D、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过去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恋爱方式主要是男女双方对唱情歌,相互表明爱慕之心。之后,男青年吹芦笙调。女方还以"哩嘎都"(一种五眼竹笛)调。

E 、家庭:糯福一带的拉祜族中,还有由若干血缘亲近的小户组成的大家庭,多的达百余人,一般也有50多人。大家庭由本血缘亲人中最年老的夫妇二人担任家长。

在社会活动中,男子的地位稍高于女性,如担任村寨头人、主持宗教活动等多由男子承担。

F、丧葬: 传统的葬法是火葬,也有土葬的。葬后有的垒坟,有的不垒。

G、宗教祭祀:信仰万物有灵,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家有家神,狩猎有猎神,任何自然现象都有神。但最大的神是"厄萨",认为"厄萨"主宰万物。供奉"厄萨"的神址多在寨边或深山老林中,一般以一块石头或一棵树为标志,每逢过年、中秋、新米节时献祭。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神址在寨子后边,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全寨集中在那里跳芦笙舞,舞场中央放一桌子,桌上摆有一箩稻谷和香火、茶酒等。家神供于堂屋中的桌子上。还供奉路神、山神、树神、雷神等。清代及民国初年,拉祜族均信奉佛教。民国10年(1921)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播的地方,大部分拉祜族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

H、节日:春节、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七)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新米节(农历七、八月间)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其他传统节日还有农历二月八、农历七月的祭祖节等,信仰基督教的地区过圣诞节。

I、禁忌:历史上禁忌很多。

J、十其他习俗:均分猎物、尊敬长辈、拴线(即拴魂线,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儿女出远门的儿女平安、儿女从远方归来庆贺、英雄、当了官。栓线时,有声望的老人围坐篾桌旁,桌上放一盛有清水的大碗,将红、白、黑线放在碗里并用筷子顺一方向搅动,待水停止转动时,线头对准谁,谁就履行拴线仪式,将线拴在被拴线者的手腕上,并边拴边唱表希望、吉祥幸福之类的祝词。

5、澜沧县古茶乡背景

澜沧县的20个乡(镇)均有栽培型古茶或野生茶分布,栽培型古茶园面积22569.96亩, 已发现野生茶群落17个,群落总面积118270.3亩。

(1)、古茶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1)按行政区域分

从普查情况看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惠民乡16431.7亩,富东乡3168.7亩,文东乡1437.5亩,大山乡375亩,富邦乡307.9亩,木戛乡405.5亩,东河乡193.4亩,勐朗镇121亩,其余乡(镇)只有零星分布。

野生茶群落分别生长在勐朗镇17332亩、发展河乡21765亩、糯扎渡镇5243亩、拉巴乡12978亩、酒井乡19983亩、南岭乡2375亩、谦六乡5171.3亩、竹塘乡28143.8亩、东河乡1207.5亩、雪林乡75亩、安康乡71.3亩、东回乡63亩、糯福乡54亩、富邦乡551亩、富东乡251.3亩。

2)按土壤类型分

澜沧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海拔差异较大,绝对高差1936米,地势北高南低,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显著立体气候特点,导致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带谱状垂直分布,即海拔580-800米之间为砖红壤,800-1500米为赤红壤,1500-1900之间为红壤,1900-2516米为黄棕壤。

普查资料显示,野生茶树群落主要生长在1600--2500米海拔带之间,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棕壤,部分群落生长在非地带性土壤的石灰岩地区;栽培型古茶主要分布在1600--1900米海拔带之间,土壤类型为红壤。

3)按地理环境分

澜沧县栽培型古茶主要种植在海拔1500--1900米之间的布朗族、汉族、拉祜族和佤族等民族的集居地,而傣族和哈尼族居住地较少,仅为零星分布。野生茶主要生长在海拔1600--2500米之间,此地带属亚热带阔叶林区,山高多雾,气候清凉,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17℃,植被均以阔叶林为主。蚌塘后山、营盘怕岭黑山、麻力后山、看马山等野生茶树群落,至今还属于保护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

澜沧县野生茶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A、等高分布:同一个群落的野生茶树分布在同一个海拔带范围,低于或高出这个海拔带,就没有野生茶树生长。

B、顺箐分布:许多群落的野生茶长在腐植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的箐边和湿度较大的山凹中,在干燥的山坡和土层薄的梁子上分布较稀。

C、植被良好,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分布较密,植被少,强光照的地方分布较稀。

(2)典型群落

1)栽培型古茶园(表略)

(3)古茶野生茶的品种特征及品质特征

1)古茶的品种特征及品质特征

普查发现澜沧县古茶主要是普洱茶种,具体可分为:

A、景迈大黑茶

植株为乔木型,叶大,树姿开张,树型高大,分枝较稀,叶长椭圆形,叶色浓绿,叶尖渐尖,叶肉厚,叶质柔软,叶面隆起,叶缘微波,主脉明显,侧脉9-11对,锯齿较浅,芽叶肥壮,嫩叶黄绿色,茸毛特多,适宜制红茶普洱茶茶叶香气高,滋味纯厚,汤色红艳,回味甘醇。

B、勐海大叶茶

植株为乔木型,叶特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尖渐尖,叶缘微波,叶厚质软,芽叶肥壮,茸毛特多,新稍持嫩性好,产量较高,抗寒性较弱,适宜制红茶普洱茶茶叶香高味浓,叶底红亮,条索肥壮,金毫显露,品质优异。

2)野生茶的品种特征

普查资料显示,澜沧县野生茶共发现三个品种,均为大理茶种。

A、野生红叶茶

植株为乔木型,树姿半开展,喜湿润,一般分布在山凹中或箐的两边,叶特大,叶缘少锯齿,叶面平整光亮,叶背和芽叶无毛,未成熟叶片匀为红色,成熟后变绿,花大,种子大,种皮厚,茶树发芽早,持嫩性强,茶叶香气淡,滋味苦涩,不益多饮。

B、野生绿叶茶

该植株树体高大,直立,分枝少,叶特大,长椭圆形,叶色绿,叶尖渐尖,叶面平,少锯齿,芽叶及叶背均无茸毛,花大,果大,种皮厚,生长区海拔较高,植被繁茂,茶树分布较广,数量较多,鲜叶持嫩性好,茶叶香气好,涩味较重,滋味清淡,适宜压制饼茶。

C、南列杨柳茶

该茶树为乔木型,树型披张型,分枝多,叶长椭圆形,色绿,叶尖渐尖,叶面平,叶缘无锯齿,叶背及芽叶无毛,叶较长,属中叶种,茶树枝条均倒垂,形似杨柳,发芽迟,据当地老百姓讲,用此茶树制作的茶叶,香气和滋味均比其它茶好喝,具体品种有待于考证。

(4)古茶资源的利用现状

正如帕岩冷兴茶的所说的一样,茶叶种植后,子孙后代可以永续利用。

1)主要经济来源

从古茶园种植至今,茶叶一直是茶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民国时期,景迈、芒景古茶由于品质较好,曾一度被商家用其他茶叶假冒,后采取凡是景迈、芒景的茶叶,发货时都要在茶叶中加上螃蟹脚以防假冒,可见景迈、芒景茶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

2)丰富的品种资源和生物基因库

由于栽种年限远久和独特的环境气候,使茶树上寄生、附生、共生有螃蟹脚、石斛、兰花等多种植物,形成宝贵的生物基因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相传200年前,勐库冰岛寨子的一布朗族青年到景迈茶山做生意,并在那里帮工,回家时带了些茶籽,种在自家房前屋后,形成了现在的双江勐库大叶群体种。1979年惠民茶场建场时就是去景迈茶山背茶籽种植而发展成至今的8000多亩茶园的茶场。

3)试验、示范、培训基地

景迈、芒景古茶园为澜沧县的茶叶生产提供了试验、示范、培训基地,1959年,县农技站技术员李冬在景迈村老酒房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试验;1972年,澜沧县茶厂在景迈成立,面向全县招收数名工人,对工人进行了茶叶的种植、加工等技术培训;1976年,县茶厂搬迁至县城,受过当年培训的工人作为技术员分别到各乡教农民种茶、制茶,有力地推动了澜沧县茶产业的发展。

4)旅游业的新亮点

景迈、芒景古茶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近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考察观光,直接和间接地拉动着澜沧县茶产业的发展,成为澜沧县旅游业的新亮点。

(5)民族茶文化

澜沧是世界闻名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茶产业是澜沧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饮茶修身、品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休闲已逐渐成为民众的时尚之风。

澜沧茶文化同其它民族文化一样,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形成了各民族与之不可分割的独特的茶文化底蕴,表现出各民族对茶的浓厚感情,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会友、以茶作礼、以茶入市、以茶入歌、以茶入艺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各民族友好团结的媒介。

1)佤族的烧茶

居住在澜沧、西盟、孟连的佤族,饮用的是独具一格的烧茶。首先用茶壶将泉水烧开,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具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这种饮茶方法流传已久,是长期以来仍保留在佤族中的一种饮茶习惯。

2)拉祜族的烤茶

饮烤茶,拉祜语叫"腊佳夺"。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式。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3-5秒钟后将茶水倒出即可饮用。这种茶水香气足,味道浓烈,饮后生津解渴,精神倍增。

3)傣族的竹筒茶

居住在澜沧、孟连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语称"竹筒茶"为"腊跺"。

先将茶叶放入鲜(湿)竹筒内,在火塘烘烤5-10分钟,待竹筒内的茶叶软化后,用木棒将茶叶椿实,边椿、边加茶叶、边烤,直至用茶叶将竹筒填满、烤干,然后剖开竹筒,取出筒茶,取5-10克筒茶放入罐中,用沸水冲泡,3分钟后即可饮用。

4)茶文化与旅游

在澜沧县的景迈、芒景茶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茶人居住的芒景村,完全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奇境,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处处有树,处处有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为伴,相依相随,同度岁月风雨。

澜沧县境内的多处野生茶树群落、富东乡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都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天然的旅游资源,野生古茶产地的山水风情、人文景观、历史遗痕和千姿百态的地方特色,都能给游人予回归自然的独特享受。开发茶文化旅游,将其培植为新兴产业,对推动澜沧县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茶马古道

民国时期,澜沧县内运输或到缅甸经商,全靠牛帮马帮驮运和人力挑背。景谷、普洱、石屏、元江等内地到澜沧、缅甸一带"下坝子"经商者,也以骡马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马帮从景谷、磨黑等地驮进食盐,然后又从澜沧县驮茶回去。

主要茶马古道有:

A、佛房(县城)→下谷地→黄草岭→大梁子→芒登高→乍乃→大桥头→谦糯→打滚→南北渡口→景谷。

B、景迈→勐满(勐海县)→富腊→发展河→老营盘→扁担山→老雅口(原宁江县政府)→糯扎渡渡口→普洱。

C、佛房(老县城)→罗八→大平掌→南畔→香官→娜允→勐啊→缅甸。

D、谦糯→大桥头→拉巴→王佛爷→草坝→展房→上允→糯波→岩帅→勐董(沧源县城)→缅甸。

(7)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

A、野生茶乱砍、乱采、毁坏现象严重。近两年来,由于人们饮食意识逐步向生态、有机方向转变,野生茶被认为是一种纯天然的有机饮品,野生茶价格日益攀升,今年收购价到50元∕公斤,很多农民由于没有更好地经济来源,在利益的趋使下,入山采摘野生茶。由于野生茶树木高大,难以采摘,有的老百姓就砍断茶树进行采摘。在怕岭黑山、蚌塘后山,看马山等野生茶树群落,一半以上茶树遭到断头,另由于野生茶树树质好,有的人砍树来制作三弦、烟筒、茶具等使毁树加剧。

B、对古茶不合理的市场炒作,使古茶的茶叶价格节节攀升。现景迈、芒景古茶和邦崴古茶的售价己达200元/千克,茶农对茶树进行掠夺式的野蛮采摘,严重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部分茶树的寿命缩短甚至是死亡,令人十分痛惜。

C、由于管理不规范,盲目抢购鲜叶,在加工上粗制滥造,导致茶叶品质逐步下降,不合理的市场竞争造成茶叶掺假现象突出,严重损害了古茶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利益。

D、很多珍贵的古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考查发现,有的古茶品质非常好,但由于面积较小,分布零星,得不到合理开发,本身具有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市场上仅当作普通茶叶卖掉,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几点建议

A、科学采摘合理养护古茶园

澜沧县虽然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澜沧县景迈山古茶保护条例》及《邦崴古茶保护条例》,但由于有关部门监督力度不够,茶农的保护意识差,使古茶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茶树资源是澜沧县茶叶发展的历史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茶史、茶文化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提高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对古茶园的保护意识,切实做好古茶树保护工作,使古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造福子孙。

B、加强保护合理开发野生茶

普查发现,野生茶树大多生长在保护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中,茶树和其它植物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形成了特定的生物群落,对一种植物的破坏,必然会影响群落中其它植物的生长,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有关执法机构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滥砍滥伐野生茶树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切实保护好野生茶树资源。

C、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茶资源

澜沧县是茶树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118270.2亩野生茶树群落,举世闻名的富东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就足以证明。近年来,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和邦崴大茶树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其品牌效应己响誉国内外,然而,丰富的野生茶资源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选择1--2个典型的野生茶树群落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从野生茶、过渡型茶树及古茶一套完整的茶叶利用过程,进一步丰富澜沧县茶文化的内涵,对提升和打造澜沧县茶叶品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D、深入挖掘民族茶文化建设茶文化旅游业

澜沧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和独特的茶文化。大力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深入挖掘民族茶俗及其内涵,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对促进澜沧茶产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澜沧众多的野生茶树群落、富东邦崴过渡型大茶王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以景迈、芒景古茶系列产品为主体的茶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澜沧茶叶的知名度,促进茶叶消费和茶叶贸易,把野生茶树群落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古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建设集"旅游、参观、购物"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业,以茶旅游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