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迈山背景条件--多民族文化乡和县古茶乡背景
发布时间 2011-07-08 浏览 27433 次
有神。但最大的神是"厄萨",认为"厄萨"主宰万物。供奉"厄萨"的神址多在寨边或深山老林中,一般以一块石头或一棵树为标志,每逢过年、中秋、新米节时献祭。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神址在寨子后边,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全寨集中在那里跳芦笙舞,舞场中央放一桌子,桌上摆有一箩稻谷和香火、茶酒等。家神供于堂屋中的桌子上。还供奉路神、山神、树神、雷神等。清代及民国初年,拉祜族均信奉佛教。民国10年(1921)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播的地方,大部分拉祜族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

H、节日:春节、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七)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新米节(农历七、八月间)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其他传统节日还有农历二月八、农历七月的祭祖节等,信仰基督教的地区过圣诞节。

I、禁忌:历史上禁忌很多。

J、十其他习俗:均分猎物、尊敬长辈、拴线(即拴魂线,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儿女出远门的儿女平安、儿女从远方归来庆贺、英雄、当了官。栓线时,有声望的老人围坐篾桌旁,桌上放一盛有清水的大碗,将红、白、黑线放在碗里并用筷子顺一方向搅动,待水停止转动时,线头对准谁,谁就履行拴线仪式,将线拴在被拴线者的手腕上,并边拴边唱表希望、吉祥幸福之类的祝词。

5、澜沧县古茶乡背景

澜沧县的20个乡(镇)均有栽培型古茶或野生茶分布,栽培型古茶园面积22569.96亩, 已发现野生茶群落17个,群落总面积118270.3亩。

(1)、古茶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1)按行政区域分

从普查情况看栽培型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惠民乡16431.7亩,富东乡3168.7亩,文东乡1437.5亩,大山乡375亩,富邦乡307.9亩,木戛乡405.5亩,东河乡193.4亩,勐朗镇121亩,其余乡(镇)只有零星分布。

野生茶群落分别生长在勐朗镇17332亩、发展河乡21765亩、糯扎渡镇5243亩、拉巴乡12978亩、酒井乡19983亩、南岭乡2375亩、谦六乡5171.3亩、竹塘乡28143.8亩、东河乡1207.5亩、雪林乡75亩、安康乡71.3亩、东回乡63亩、糯福乡54亩、富邦乡551亩、富东乡251.3亩。

2)按土壤类型分

澜沧县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海拔差异较大,绝对高差1936米,地势北高南低,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显著立体气候特点,导致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带谱状垂直分布,即海拔580-800米之间为砖红壤,800-1500米为赤红壤,1500-1900之间为红壤,1900-2516米为黄棕壤。

普查资料显示,野生茶树群落主要生长在1600--2500米海拔带之间,土壤类型为红壤或黄棕壤,部分群落生长在非地带性土壤的石灰岩地区;栽培型古茶主要分布在1600--1900米海拔带之间,土壤类型为红壤。

3)按地理环境分

澜沧县栽培型古茶主要种植在海拔1500--1900米之间的布朗族、汉族、拉祜族和佤族等民族的集居地,而傣族和哈尼族居住地较少,仅为零星分布。野生茶主要生长在海拔1600--2500米之间,此地带属亚热带阔叶林区,山高多雾,气候清凉,相对湿度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17℃,植被均以阔叶林为主。蚌塘后山、营盘怕岭黑山、麻力后山、看马山等野生茶树群落,至今还属于保护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

澜沧县野生茶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A、等高分布:同一个群落的野生茶树分布在同一个海拔带范围,低于或高出这个海拔带,就没有野生茶树生长。

B、顺箐分布:许多群落的野生茶长在腐植质含量高、土层深厚的箐边和湿度较大的山凹中,在干燥的山坡和土层薄的梁子上分布较稀。

C、植被良好,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分布较密,植被少,强光照的地方分布较稀。

(2)典型群落

1)栽培型古茶园(表略)

(3)古茶野生茶的品种特征及品质特征

1)古茶的品种特征及品质特征

普查发现澜沧县古茶主要是普洱茶种,具体可分为:

A、景迈大黑茶

植株为乔木型,叶大,树姿开张,树型高大,分枝较稀,叶长椭圆形,叶色浓绿,叶尖渐尖,叶肉厚,叶质柔软,叶面隆起,叶缘微波,主脉明显,侧脉9-11对,锯齿较浅,芽叶肥壮,嫩叶黄绿色,茸毛特多,适宜制红茶普洱茶茶叶香气高,滋味纯厚,汤色红艳,回味甘醇。

B、勐海大叶茶

植株为乔木型,叶特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尖渐尖,叶缘微波,叶厚质软,芽叶肥壮,茸毛特多,新稍持嫩性好,产量较高,抗寒性较弱,适宜制红茶普洱茶茶叶香高味浓,叶底红亮,条索肥壮,金毫显露,品质优异。

2)野生茶的品种特征

普查资料显示,澜沧县野生茶共发现三个品种,均为大理茶种。

A、野生红叶茶

植株为乔木型,树姿半开展,喜湿润,一般分布在山凹中或箐的两边,叶特大,叶缘少锯齿,叶面平整光亮,叶背和芽叶无毛,未成熟叶片匀为红色,成熟后变绿,花大,种子大,种皮厚,茶树发芽早,持嫩性强,茶叶香气淡,滋味苦涩,不益多饮。

B、野生绿叶茶

该植株树体高大,直立,分枝少,叶特大,长椭圆形,叶色绿,叶尖渐尖,叶面平,少锯齿,芽叶及叶背均无茸毛,花大,果大,种皮厚,生长区海拔较高,植被繁茂,茶树分布较广,数量较多,鲜叶持嫩性好,茶叶香气好,涩味较重,滋味清淡,适宜压制饼茶。

C、南列杨柳茶

该茶树为乔木型,树型披张型,分枝多,叶长椭圆形,色绿,叶尖渐尖,叶面平,叶缘无锯齿,叶背及芽叶无毛,叶较长,属中叶种,茶树枝条均倒垂,形似杨柳,发芽迟,据当地老百姓讲,用此茶树制作的茶叶,香气和滋味均比其它茶好喝,具体品种有待于考证。

(4)古茶资源的利用现状

正如帕岩冷兴茶的所说的一样,茶叶种植后,子孙后代可以永续利用。

1)主要经济来源

从古茶园种植至今,茶叶一直是茶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民国时期,景迈、芒景古茶由于品质较好,曾一度被商家用其他茶叶假冒,后采取凡是景迈、芒景的茶叶,发货时都要在茶叶中加上螃蟹脚以防假冒,可见景迈、芒景茶在茶叶贸易中的地位。

2)丰富的品种资源和生物基因库

由于栽种年限远久和独特的环境气候,使茶树上寄生、附生、共生有螃蟹脚、石斛、兰花等多种植物,形成宝贵的生物基因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相传200年前,勐库冰岛寨子的一布朗族青年到景迈茶山做生意,并在那里帮工,回家时带了些茶籽,种在自家房前屋后,形成了现在的双江勐库大叶群体种。1979年惠民茶场建场时就是去景迈茶山背茶籽种植而发展成至今的8000多亩茶园的茶场。

3)试验、示范、培训基地

景迈、芒景古茶园为澜沧县的茶叶生产提供了试验、示范、培训基地,1959年,县农技站技术员李冬在景迈村老酒房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试验;1972年,澜沧县茶厂在景迈成立,面向全县招收数名工人,对工人进行了茶叶的种植、加工等技术培训;1976年,县茶厂搬迁至县城,受过当年培训的工人作为技术员分别到各乡教农民种茶、制茶,有力地推动了澜沧县茶产业的发展。

4)旅游业的新亮点

景迈、芒景古茶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近年来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考察观光,直接和间接地拉动着澜沧县茶产业的发展,成为澜沧县旅游业的新亮点。

(5)民族茶文化

澜沧是世界闻名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茶产业是澜沧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令人回味无穷、悠长深厚的大众文化。饮茶修身、品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休闲已逐渐成为民众的时尚之风。

澜沧茶文化同其它民族文化一样,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形成了各民族与之不可分割的独特的茶文化底蕴,表现出各民族对茶的浓厚感情,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会友、以茶作礼、以茶入市、以茶入歌、以茶入艺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各民族友好团结的媒介。

1)佤族的烧茶

居住在澜沧、西盟、孟连的佤族,饮用的是独具一格的烧茶。首先用茶壶将泉水烧开,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具有"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觉。这种饮茶方法流传已久,是长期以来仍保留在佤族中的一种饮茶习惯。

2)拉祜族的烤茶

饮烤茶,拉祜语叫"腊佳夺"。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式。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3-5秒钟后将茶水倒出即可饮用。这种茶水香气足,味道浓烈,饮后生津解渴,精神倍增。

3)傣族的竹筒茶

居住在澜沧、孟连的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语称"竹筒茶"为"腊跺"。

先将茶叶放入鲜(湿)竹筒内,在火塘烘烤5-10分钟,待竹筒内的茶叶软化后,用木棒将茶叶椿实,边椿、边加茶叶、边烤,直至用茶叶将竹筒填满、烤干,然后剖开竹筒,取出筒茶,取5-10克筒茶放入罐中,用沸水冲泡,3分钟后即可饮用。

4)茶文化与旅游

在澜沧县的景迈、芒景茶山上,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茶人居住的芒景村,完全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然奇境,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处处有树,处处有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为伴,相依相随,同度岁月风雨。

澜沧县境内的多处野生茶树群落、富东乡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都是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和天然的旅游资源,野生古茶产地的山水风情、人文景观、历史遗痕和千姿百态的地方特色,都能给游人予回归自然的独特享受。开发茶文化旅游,将其培植为新兴产业,对推动澜沧县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茶马古道

民国时期,澜沧县内运输或到缅甸经商,全靠牛帮马帮驮运和人力挑背。景谷、普洱、石屏、元江等内地到澜沧、缅甸一带"下坝子"经商者,也以骡马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马帮从景谷、磨黑等地驮进食盐,然后又从澜沧县驮茶回去。

主要茶马古道有:

A、佛房(县城)→下谷地→黄草岭→大梁子→芒登高→乍乃→大桥头→谦糯→打滚→南北渡口→景谷。

B、景迈→勐满(勐海县)→富腊→发展河→老营盘→扁担山→老雅口(原宁江县政府)→糯扎渡渡口→普洱。

C、佛房(老县城)→罗八→大平掌→南畔→香官→娜允→勐啊→缅甸。

D、谦糯→大桥头→拉巴→王佛爷→草坝→展房→上允→糯波→岩帅→勐董(沧源县城)→缅甸。

(7)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

A、野生茶乱砍、乱采、毁坏现象严重。近两年来,由于人们饮食意识逐步向生态、有机方向转变,野生茶被认为是一种纯天然的有机饮品,野生茶价格日益攀升,今年收购价到50元∕公斤,很多农民由于没有更好地经济来源,在利益的趋使下,入山采摘野生茶。由于野生茶树木高大,难以采摘,有的老百姓就砍断茶树进行采摘。在怕岭黑山、蚌塘后山,看马山等野生茶树群落,一半以上茶树遭到断头,另由于野生茶树树质好,有的人砍树来制作三弦、烟筒、茶具等使毁树加剧。

B、对古茶不合理的市场炒作,使古茶的茶叶价格节节攀升。现景迈、芒景古茶和邦崴古茶的售价己达200元/千克,茶农对茶树进行掠夺式的野蛮采摘,严重影响了茶树的正常生长,部分茶树的寿命缩短甚至是死亡,令人十分痛惜。

C、由于管理不规范,盲目抢购鲜叶,在加工上粗制滥造,导致茶叶品质逐步下降,不合理的市场竞争造成茶叶掺假现象突出,严重损害了古茶品牌的声誉和消费者利益。

D、很多珍贵的古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考查发现,有的古茶品质非常好,但由于面积较小,分布零星,得不到合理开发,本身具有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市场上仅当作普通茶叶卖掉,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2)几点建议

A、科学采摘合理养护古茶园

澜沧县虽然早在2002年就出台了《澜沧县景迈山古茶保护条例》及《邦崴古茶保护条例》,但由于有关部门监督力度不够,茶农的保护意识差,使古茶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茶树资源是澜沧县茶叶发展的历史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茶史、茶文化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提高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对古茶园的保护意识,切实做好古茶树保护工作,使古茶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造福子孙。

B、加强保护合理开发野生茶

普查发现,野生茶树大多生长在保护较为完好的原始森林中,茶树和其它植物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形成了特定的生物群落,对一种植物的破坏,必然会影响群落中其它植物的生长,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有关执法机构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滥砍滥伐野生茶树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切实保护好野生茶树资源。

C、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茶资源

澜沧县是茶树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118270.2亩野生茶树群落,举世闻名的富东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就足以证明。近年来,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和邦崴大茶树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其品牌效应己响誉国内外,然而,丰富的野生茶资源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选择1--2个典型的野生茶树群落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从野生茶、过渡型茶树及古茶一套完整的茶叶利用过程,进一步丰富澜沧县茶文化的内涵,对提升和打造澜沧县茶叶品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D、深入挖掘民族茶文化建设茶文化旅游业

澜沧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和独特的茶文化。大力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深入挖掘民族茶俗及其内涵,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对促进澜沧茶产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充分利用澜沧众多的野生茶树群落、富东邦崴过渡型大茶王和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打造以景迈、芒景古茶系列产品为主体的茶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澜沧茶叶的知名度,促进茶叶消费和茶叶贸易,把野生茶树群落作为自然文化遗产,古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建设集"旅游、参观、购物"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业,以茶旅游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