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之茶叶大发现二
发布时间 2011-06-06 浏览 6695 次
略揉之,入焙,匀布火令乾,勿使焦。编竹为焙,裹箬覆之,以收火气。” 这是蒸青绿茶采制工艺的最早完整记载。

  宋元时期,南北战争导致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文化大融合,对茶叶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宋元团饼茶从颠峰下落,散茶绿茶的生产大增,这种消长演变,似乎只是茶叶加工上的改进,但实际上涉及加工品种的更新或创新,饮茶风习的变革,茶具的革新,从而在根本上为形成中国深厚的茶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叶制作,一直主要以民间为主。在宋元时期,茶叶加工出现了创新和突破,在朝廷,文人,和民间的交互作用和推波助澜下,茶具,茶叶品种,饮茶文化空前丰富。因制茶人地域不同,制作习俗不同,语言或方言不同,偏好不同,饮用方式不同等等,茶叶出现五花八门的名称、品类。明初朱元璋诏令罢龙凤团兴散茶后,茶叶的种类或品种更是雨后春笋。茶叶的发展也就随着国家的命运一浪高过一浪,向前发展。直到上世纪,陈椽先生才归纳中国茶叶的各种制造工艺,将茶叶正式分为六大茶类,沿用至今。

  关于黑茶红茶,有必要进一步叙述。

  黑茶,真正的发酵茶。部分观点认为是明朝洪武初年四川即有生产。后来随茶马交易的不断发展,湖南、四川等地发展很快。但是,有人认为时间更早。据国外文献记载,公元475年,土耳其人至蒙古边境以物易茶,公元850年阿拉伯人soliman编著有关茶的报告书,是最早的外国茶书。而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就已流入北方游牧民族。据此可以推断,黑茶的历史比上述观点更久远。因为团饼茶便于携带,茶叶通过游牧民族的传播,自然走得更远,特别是通过唐朝的丝绸之路,把茶叶传到了阿拉伯人。

  红茶。实际上是氧化茶,而非发酵茶。红茶是根据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需求而产生的茶类。

在1600年前后,我国出口的茶叶是以黑茶绿茶为主。由于从生产到消费者至少要经过4年以上的时间,而且漂洋过海或是风吹雨淋的长途跋涉,所以消费者饮用的茶叶必然自然发酵,而发酵后的茶叶,无论黑茶绿茶,汤色都显红。

  这一点是游牧民族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特别喜欢的。因为鲜奶配上茶叶红汤就令人很有胃口。生产过程中,绿茶杀青不足,鲜叶就会氧化变红,出现红茶特征,所以红茶的产生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红茶就按西方需求很快地发展起来。在西方文化席卷世界的过去这100多年,红茶就成为茶叶中占绝对地位的种类了。红茶产生时期应在1840年前后。

  红茶的历史记载。清朝同治《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②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县。

  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道光季年,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干,收者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内包锡皮,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开红茶制造机械化之先河。

其它茶类情况。乌龙茶(青茶),据陈椽先生的研究,青茶历史晚于红茶白茶按工艺来说也许较早,但真正发展也应在宋元时期。而黄茶的产生晚于绿茶花茶基本属于再加工绿茶,在宋朝时发展较快。

  宋元时期在世界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宋元时期,人口大幅流动,经济发达,茶叶成为十分重要的商品,朝廷和民间空前重视,产茶区急速扩大。期间,茶叶市场出现历史性的分化,宋元团饼茶向现代黑茶(真正的发酵茶)方向发展,在边销和出口贸易中找到了他们的出路和发展,并进而在清朝发展出红茶(习惯称发酵茶,实际为氧化茶),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特色茶文化;而散茶则向现代绿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方向发展,形成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茶文化特色。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