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紫砂史话:紫砂的起源
发布时间 2011-07-13 浏览 5044 次
喜爱。幸运的是这个美丽的想象已经得到了考古发掘资料的佐证。

  1976年7月,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被发掘。羊角山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蠡墅村,原宜兴红旗陶瓷厂厂区内,属黄龙山支脉的小山坡。此窑址旁的早期紫砂堆积层极为丰富,上层是近代废窑及其陶器残片,第二层是混合堆积层,从元代至清代初期,延续的时间较长。下层便是早期紫砂残器的堆积,器形有壶、罐两类,其中以壶为主。将发掘的紫砂早期残片复原,可成为“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泥色呈紫红,表里无釉。泥料比粗陶缸细腻,色泽单一,表面致密度差。从这个时期的成型工艺中,已经可以见到明清紫砂的雏形,脱离了拉坯技法,开始使用紫砂所独有的泥片镶接法,而这种成型方法正是明清和现代宜兴紫砂的主要手工成型手法。对于壶嘴、壶把和盖钮的粘接方法,则采用打洞捏塞法。而六方壶的壶颈起线,壶嘴捏塑的龙头形,壶嘴根部的菱花纹饰以及壶把上系带小孔的处理手法等,都为后来紫砂器造型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捏塑成龙头形的壶嘴装饰风格与晚唐五代起在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龙虎瓶非常相似。因此,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年代应该起于北宋而终于元明之际。

  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掘,也纠正了明、清以来一些专著中认为紫砂始于明代的观点,为重新研究紫砂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