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器——紫砂的真相
发布时间 2011-07-13 浏览 13799 次
推荐给我们的,据那位经销商说,鲍正平是一位很好的大哥,“他的壶走得也很好”。我们去他的工作室找他时,正遇上两位从武汉来的经销商在里面——这非常吻合钱了灾的陈述,据他说,每一位紫砂艺人背后,都有几位甚至十几位、几十位经销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在这个渠道上讨口的人才是真正的价格制定者。

我问:据我所知,景德镇的陶瓷艺人不仅有类似的价格推手,而且艺人之间也有约定俗成的圈子,这个现象在宜兴紫砂行是不是也存在?钱了灾说:当然。一般人家会问我要哪个价位的货,然后,他会根据我出的价向我推荐谁谁谁,这个谁谁谁,和他就是一伙的。

经销商真是价格的制定者吗?

我们不妨借助新闻媒体的报道,来再现顾景舟石瓢壶拍卖现场那一幕:

一位“不是很富裕”的藏家在赴京之前,筹措了500万元准备“拿下”此壶,但立即被专家泼了一盆冷水——“别想”。来自江苏的顾先生在拍卖前表示对此壶“势在必得”,预计自己的800万元定能得胜,但最终还是没能争得这件宝贝。又有藏家曾“扬言”1000万元肯定拿,却还是在拍场上“略逊一筹”??“争夺”这把壶的藏家,都是互相认识的朋友、熟人,但即便如此,大家在拍场上也互不相让,竞争呈白热化程度。你方举罢我登场,场上高潮迭起,在一轮又一轮的高位叫价中,不断地掌声四起。最终,以150万元起拍的这件作品,以1200余万元成交,树立了中国紫砂艺术品的新标杆。(6月10日,《北京商报》)

我问钱了灾:那些在拍卖现场频频举牌的真的那么热爱那把壶吗?

钱了灾回答:你说呢?

在宜兴的丁蜀镇,追问某件紫砂作品的真实价格可能是一件让人很难堪的事,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人脉来了解这里面的秘密,但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上来感受这一事实。比如,在某个餐馆进餐,旁边那桌的女郎突然很没风度地尖叫起来,“这该死的壶有那么值钱吗?”再比如,在一寻常紫砂铺里,我们挑选好喜欢的紫砂壶后,习惯性地与店主还起价来,陪同我们的当地朋友立刻浮现尴尬的表情……

我还得说说我熟悉的景德镇。

某一年,有人在北京搞了场“景德镇陶瓷精品展”,其中一件国家级大师的作品被一位浙江籍的地产老板收购,当时那位大师也在现场,老板就请大师共进午餐,席间,老板问大师,对8万元人民币的收购价是否满意,大师回答说不满意,老板又问多少才满意,大师伸出一巴掌说再加50%,老板当场签支票,追加4万元。

我记得那老板一边递支票给那大师,一边说:我不怕你涨,就怕你跌。

最近几年,很多陶瓷大师的作品一路看涨,表面上是因为国情变化使然,中国人开始有了收藏与投资的雅兴与闲钱;而更深层次的揭露,是这些工艺品的阶级属性再次被激活,其产品功能离百姓的日常需要越来越远,以官本位为核心的现实社会,直接把很多大师的作品拖入腐败的泥淖,沦为可耻的雅贿工具。

我们没理由不认为这是一种反动与退步。

几年前,我在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参加一个禅茶大会,邂逅一位搞茶文化研究的学者,他说茶有三味:曰水,曰茶,曰器。高士尚水,将其视为茶事首要;常人尚茶,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茶叶才是喝茶的关键;最不通的是尚器,将把盏弄杯铺张成一显摆。

不知这位高人对一把紫砂壶卖了1232万作何感想。

几乎所有的深度报道,都在强调紫砂壶文化价值的同时,更强调丁蜀紫砂艺人素有养泥的习惯,即使禁采,绝大多数紫砂工艺师都还有储存的紫砂可用。鲍正平先生就曾经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中,参观他储藏的“一辈子也用不完”的紫砂泥条。

丁蜀镇到处可见这样一条标语: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

这条标语尤其在黄龙山紫砂矿的高处耸立。

黄龙山被宜兴人视为最正宗的紫砂矿,很多紫砂艺人甚至非黄龙山紫砂泥不用,经过数百年的开采,黄龙山作为山的主体已经消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碧绿的深潭。我们到黄龙山时,正好遇上一位丁蜀人带一外地朋友来此踏访,这位先生显然是一紫砂通。他告诉我们,尽管政府在2005年4月就把黄龙山紫砂矿给封了,但这么些年,还是有不少的盗挖者乘着夜色冒险采矿。他指着几个状如蜂窝的洞穴说:这就是那些盗挖者的掌子面。摄影师企图钻进一处洞穴拍照,被他一把拉住:每年都有钻进去就出不来的。

我来时查阅了一些资料。

宜兴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宜兴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8%以上,含量少的也在2%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成,可以呈现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深浅不一。

紫砂泥料不是独立地存在,它蕴藏在丁蜀镇黄龙山附近的甲泥矿藏里,这种甲泥矿藏与石英同在其生矿,由多层石英顶板、底板构成,矿体走向呈斜坡状,紫砂泥便夹杂在第三、第四层石英岩(板)之中,每层储泥厚度大约4~5米,其中甲泥储量最多,乌泥、紫砂泥储量只占储量的3%左右,由于紫砂泥贮存在甲泥和乌泥之间,故称“泥中泥”。

紫砂泥出矿时状如岩石块,经过日晒夜露、逐渐风化之后,成为豆状颗粒,才可拿去炼泥。(徐凤龙、张鹏燕,《寻找紫砂之源》)

这本书明确记载了2005年4月,“宜兴市政府对丁蜀黄龙山一带的紫砂矿进行了为期3年的保护,与之毗邻属相通矿脉的浙江长兴的雉城、小浦、槐坎、泗安、洪桥等丘陵地带的紫砂矿矿料被宜兴用户大量买进,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这一记录说明紫砂并非宜兴所特有。

对于只有宜兴才产紫砂的说法,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平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紫砂是一种成分特殊的粘土矿,尽管其结构和性能优异,但在我国并非稀有。根据地质资料,在我国的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江苏、宁夏、辽宁、内蒙等地均有丰富蕴藏”。事实上,中国做紫砂壶的知名地区还有广西钦州和云南建兴,与宜兴并称中国三大紫砂名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