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界的“爱迪生”
发布时间 2011-07-19 浏览 5459 次
至多得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了”。

  1963年陈德华从福安农校毕业,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从此开始他和武夷岩茶的不解之缘。他的事迹太多了,从业界到民间,陈德华都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他对大红袍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他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的研究长达四十余载,尤其对大红袍的剪枝繁育与制作技艺做出了决定性的杰出贡献,他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他第一个无性繁殖培育成功“正本”大红袍茶树;第一个研制成功大红袍商品茶;第一个恢复传统武夷龙团凤饼紧压茶,制成大红袍茶砖……他开启了大红袍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现代大红袍价值纪录的开创者与引领者。由他焙制的特级大红袍多次以10万元以上的价格拍出,其亲制的一款60克重的“大红袍”更拍出56万元高价。

  23岁的陈德华,1963年来武夷山,至今已经48年了。他一直是闲不下来的人,一直在做,做各种各样好玩的事,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比如用纯种大红袍与数种优质岩茶拼配出商业大红袍,比如最早使用正山小种烟小种的烘干方法,比如第一批机械采茶,比如提议改良之后从浙江引进整体式的杀青机,这些点子,现在都在茶叶界大范围地使用。陈德华简直是一个点子大王,他说自己“就是爱想,会去做那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成绩不说,单说那些失败的尝试,也相当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第一个引用沼气制茶,但是失败了,没人知道;他第一个制做茶叶脱水机,大的小的都做,但没法推广,因为生产过程不方便,所以推广不开也等于失败;他第一个在武夷山引进molihua,molihua是种下了,但花茶不是武夷山强项,推广不出去也是失败……简直太多太多了。陈德华的创新思维,独树一帜,超越他人很多很多,他就是一个“茶叶界的爱迪生”,怪不得会成为第一个让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的人。

  陈德华现在71岁,但他像一株老茶树一样,仍在不断散发新香。1997年退休后,人们以为他可以在家品茶论道,安享天年。可他却退而不休,继续奔忙在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线。这么一个满脑子新鲜念头的人,正应了那句名言“没有什么不可能”!(郑青)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网站统计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