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学术研究:广西六堡茶
发布时间 2011-07-21 浏览 10954 次
的出口产品之一,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t左右。1983年,横县茶厂加工的六堡茶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和经贸部荣誉证书。六堡茶近年产品适销对路,销量急剧上升,供不应求,产量年增长30%以上。六堡茶经独特的工艺加工精制而成,耐于久藏,越陈越好,素有“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据专家预测,六堡茶产业将是广西茶产业一个新亮点,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产地分布及生态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广西生产六堡茶的县市有20多个,桂东茶区是六堡茶的原产地与主产区,包括梧州市的苍梧、藤县、岑溪等县(市)【ll。该茶区位于广西的东部,大部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年均气温21℃,无霜期330d,≥10℃的活动积温为6500~

7500℃;年均降雨量1500mm。茶园多分布云开大山北麓东段的丘陵山区和华南丘陵坡地或台地,土壤以红壤和砖红性红壤为主,土壤PH值为3.8~6.5之间。苍梧县的六堡乡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mm,无霜期330d。海拔1000~1500m,坡度较大,茶叶多种植在山腰或狭谷,茶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六堡茶区大部分为云班石沙岩,风化变成黄赤色沙土,含磷、铁质多。

2加工工艺技术

2.1 品质特点

六堡茶属黑茶类,是一种后发酵紧压茶,品质特点是“红、浓、陈、醇”,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色泽黑褐光润,特耐冲泡,叶底红褐色,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竹篓装的。

2.2采制工艺121

2.2.1采摘鲜叶原料多为1芽3、4叶,白天采,晚上制。

2.2.2初制工艺杀青锅温160℃,手工杀青每锅投叶2~2.5kg,下锅后先闷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min,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现在多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摊凉后进行揉捻,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其过程大体如下:轻揉一轻压一稍重压一轻压一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min,3级以下的茶揉45~50min。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堆高3~5cm,每箩装湿茶坯15k左右,堆沤时间在15h

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5℃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5℃,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min。六堡茶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茶媚(烘笼),摊叶3.3cm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一90℃,每隔5~6min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cm,烘2~3h,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2.2.3六堡茶的复制工艺过筛整形一拣梗拣片一拼堆一冷发酵一烘干一上蒸一踩篓一凉置陈化。

先进行冷发酵,将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d,以补初制发酵不足,当茶叶水分干到10%左右,即上蒸半小时,至叶全软为度,叶含水达到15%~16%。传统的制法是将茶炊蒸后堆置20~30d,这些沤堆的湿热作用,进一步促使茶叶内含物的变化。六堡茶的品质要陈,凉置陈化,一般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至来年运销,而形成六堡茶的特殊风格。因此,复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必须经散发水分,降低叶温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

陈化,经过半年左右,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

3适制主要品种特性

渥堆发酵的主要机理是湿热和微生物作用,这一传统工艺特点,形成了六堡茶特有的的品质风格。与六堡茶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茶树品种是渥堆发酵基础。除六堡茶外,广西20世纪末期引进的云南大叶种、桂西茶区的凌云白毫茶等大叶品种茶树,内含茶多酚类物质丰富,也非常适宜加工黑茶类产品,目前广西栽培适制六堡茶的主要品种及其特性如下[3]:

3.1六堡茶

原产于苍梧县六堡乡,现分布于苍梧、贺县、藤县、岑溪、灌阳等地,面积约500雠。该种为地方群体品种,属灌木型中叶种。树姿开展,分枝密。芽色有青、红、白三种,以青芽最多,产量和品质也较好。在桂林,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2.65%,茶多酚28.77%,氨基酸总量3.12%,咖啡碱3.77%,儿茶素总量143.99mg/g。品质优良,汤色红亮,滋味醇和爽口,香气纯正,耐久藏,以陈茶为优,茶叶中有“发金花”的尤为佳品。

3.2凌云大叶种

也称凌云白毫种,原产于广西凌云县,已有100多年栽培历史,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群体品种,是广西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品种。属大叶型晚生品种,芽叶肥壮,绿或黄绿,茸毛特多,持嫩性强;抗寒、抗旱及抗螨类能力较弱。在桂林生的茶树,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6.5%、氨基酸总量3.93%、茶多酚30.44%、咖啡碱4.39%、儿茶素总量138.63mg/g。适制六堡茶,主要分布在凌云县、乐业县、西林县,2005年种植面积0.67万hm2,产量0.2万t,适宜广西西北茶区引种。

3.3云南大叶种

原产于云南省境内,是国家级茶树优良群体品种。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引入广西,2005年种植面积1.6万hm2,产量1.1万t。属大叶型早生种,嫩芽叶黄绿肥壮,茸毛多,育芽能力和持嫩性强,抗寒性中等。在桂林5年生茶树,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4.27%,茶多酚30.15%,氨基酸总量3.34%,咖啡碱2.24%,儿茶素总量161mg/g。适制六堡茶,已在广西茶区大面积引种。

3.4龙脊大叶种

原产于广西龙胜县龙脊村等地而得名,群体品种。主要分布于龙胜、临桂茶区,2005年种植面积500hm2,产量200t。属大叶型早生种,嫩芽叶黄绿色,少数为紫芽,茸毛少,育芽能力较强;抗寒性强。在桂林生茶树,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5.90%,茶多酚30.18%,氨基酸总量3.6%,咖啡碱4.6%,儿茶素总量183.1mg/g。适制六堡茶,成品茶有桂圆甜香,滋味浓醇。

3.5安塘大叶种

原产于广西上林安塘乡,为地方群体品种。主要分布在南宁地区,面积约200hm2。属乔木或小乔木的大叶种,树姿开展,分枝中等,新梢紫芽较多。在桂林种植,鲜叶水浸出物46.04%,茶多酚30.64%,氨基酸总量3.09%,咖啡碱4.84%,儿茶素总量182.44mg/g。适制六堡茶。

3.6南山白毛茶

又名圣山种,原产于广西横县南山应天寺,为地方群体品种。主要分布在南山茶区,面积约200hm2。属小乔木的中叶种,树姿半开展,分枝密,新梢黄绿,茸毛较多。在桂林三年生茶树,春茶鲜叶水浸出物42.19%,茶多酚25.93%,氨基酸总量4.23%,咖啡碱3.76%,儿茶素总量141.57mg/g,茶多酚含量不高,但果胶质及氨基酸含量高,适制六堡茶。

3.7桂绿1号

由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选育,2004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级无性系良种。2005年在桂林、南宁、百色等地种植,面积200雠,属中叶特早芽品种,春茶芽梢黄绿,茸毛中等,产量高,抗高温干旱、抗寒、抗病害能力较强。桂林种植,春茶鲜叶含水浸出物42.98%、茶多酚33.71%、氨基酸总

量3.63%、咖啡碱4.63%。适制六堡茶,适宜华南茶区引种。

参考文献:

[1]林朝赐,韦静蜂,李良活.2008~2015广西茶产业发展规划[z].南宁:广西农业厅,2007:38

[2] 韦静蜂.茶叶生产新技术[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6:113~114

[3] 陈爱新.广西茶叶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5~46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