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品尝六堡茶、议谈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时尚。
“老茶婆”是如何制作的?
六堡茶原生态类的“老茶婆”,其制作工艺可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
制作过程:在清明前的早上采集、杀青(过热水),自然晾干,放在农家冷楼上自然陈化。六堡茶沤堆类采制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经特殊工艺制成。六堡茶成茶条索长整,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香气醇陈,甘醇爽口,叶底呈铜褐色,并带有松烟味和槟榔味。
六堡茶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能,六堡山村里的群众,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
“老茶婆”茶味最正宗
六堡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宜种茶。六堡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水土和耕作条件及生产管理,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历史上六堡茶区中最有名的为黑石村茶。据地方志记载:“黑石村所生之茶,其山俱为黑石与得水亦足,而茶叶亦大而厚,味亦浓。”茶商们走进六堡茶区中最有名的黑石村,黑石村村民告诉茶商们,六堡茶最古老的茶树始祖,就生长在黑石茶山上,黑石村也就是因山上的两块黑色的大石而得名。黑石山上林木苍翠,郁郁葱葱。山林里生机勃勃,青翠欲滴,山道湿漉,山谷云气氤氲,烟雾缥缈。
村民还告诉茶商们,六堡茶原生态类的“老茶婆”,是茶味最正宗的六堡茶。
原产地标志认证做大六堡茶
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主要出口产品远销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仅六堡茶园面积曾一度达到一万多亩,年产六堡茶达1200多吨。梧州六堡茶一直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自60年代后,由于“以粮为纲”重视了粮食生产,而对茶叶生产重视不够,以及茶叶收购和流通体系改变等种种原因,再加上六堡茶一些加工企业不注意抓产品质量,使六堡茶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我市的六堡茶生产出现了严重萎缩。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而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梧州六堡茶销售量逐年下降,六堡茶产业不断萎缩,六堡茶仅剩1000多亩的老茶园,且管理粗放,产量很低,年产茶叶只有10多吨(包括部分绿茶)。
回顾六堡茶的产业发展的历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要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必须要做好原产地标志认证工作,用六堡茶统一生产标准规范六堡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六堡茶的品质特色取决于原料茶叶生产地域及茶叶加工成品地域。梧州市已经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目的是使六堡茶走上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时把全广西适合加工六堡茶的所有原料集中于最适宜生产的地域———梧州,实现人、财、物、技术、独特地理特征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使六堡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梧州市委、市政府已决定重振“六堡茶”品牌,尽快恢复六堡茶生产,把“六堡茶”这个品牌做强做大。市委、市政府把六堡茶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恢复六堡茶生产给予大力扶持,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市政府已把藤县岭景大益村列为茶叶专业村,把六堡镇塘坪村列为“六堡茶”专业村建设,新建示范茶园200亩,并从广西茶科所引进“福鼎大毫”、“金龙大白”和“桂绿一号”和三个良种茶品种45万株,解决发展六堡茶产业的种苗紧缺问题,争取在五年内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万~3万亩。
在搞好六堡茶种植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六堡茶加工企业。目前,我市已引来福建商人投资1.2亿元创办千年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投资规模2000万元的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这些龙头企业以高起点、上规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为我市发展六堡茶产业化开了个好头。
建设茶业市场,抓好梧州六堡茶的销售。2008年2月2日 ,一个以六堡镇为基地,梧州市为大本营,面向国际广阔市场的梧州茶城在鸳江丽港隆重试业,我市共有14家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这次试业。 梧州茶城成为弘扬六堡茶文化的一个好场所,宣传梧州六堡茶的一个好平台,梧州茶城成为梧州旅游的一个新景点,梧州六堡茶成为游客们最喜欢的旅游产品。
六堡茶产业目前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好机会,我市正抓往这个契机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茶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摘自梧州日报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