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藏家 张奇明的普洱大客厅
发布时间 2011-07-24 浏览 7362 次
始做总结,发表各种论文,只不过他们找到的茶不是很多。香港回归前,许多老字号茶楼的后人都打算移居国外,都陆续处理茶楼产业,“全山楼”、“龙门茶楼”的仓库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后打开的。从仓库中起出了同庆号、敬昌号、江城号、红印、绿印甲乙等上好普洱茶

  台湾人听到后闻风而动,跑到香港以非常低的价格将这些陈年普洱收回去。香港人一看,觉得不对劲了,我们的茶怎么都跑到台湾了,于是又加价把它们买回来。突然台湾人清醒过来,茶怎么又没了,于是跑去香港加钱把茶再买回去,如此来来回回折腾数个回合。2000年之后,大陆收藏普洱茶的群体也开始参与其中。张奇明收藏的大部分普洱茶就是从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收购回来的。

  2005年的时候,张奇明收藏的普洱茶已颇具规模。他说,那个时候好茶也不便宜了,像50年代的红印,2002年买的时候不到2万块钱,到2004年的时候就要4万元一片。包括百年的“宋聘”,2004、2005年的时候就七八万元一片,现在将近50万元,而且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因为对茶了解的人比原来多了。

  对于张奇明来说,到现在为止,几乎已收全所有年份普洱茶的品种,唯有提及“车顺号”是他心头一痛。“易武车顺号”茶庄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有着近200年的历史。当年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贡生学位,为了报答朝廷,遂进贡茶庄上好的普洱茶。由于口感的特殊香醇,道光皇帝赞此茶:“汤清纯,味厚酽,回甘久,沁心脾,乃茗中之瑞品也。”即赐匾“瑞贡天朝”给“易武车顺号”,命车顺来每年向朝廷进贡其独家工艺精制的普洱茶

  说来奇怪,据说早年在香港,这个茶一出来都被喝光了。那时喝茶不讲究牌号,也不会均匀地去喝不同品种的茶,等后来发现时,百年前的“车顺号”只剩下一桶7片。拆开以后又被大家分掉喝了3片,最后整个市场上就剩下4片。张奇明说,当时价格非常高了,我一犹豫,就失之交臂了。目前为止,这4片茶都在我的前辈收藏家朋友那里,我都不好意思谈价钱。因为像这片茶已经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你出多少钱都买不到,因为这些收藏家们喜欢茶、懂茶又不缺钱。

  张奇明介绍,现在普洱茶里最顶级的是“车顺号”,总共只有4片。接下来“福源昌”,上次嘉德拍卖拍了一桶7片,成交在450万元,但最近“福源昌”单片茶的价格到了100多万元,因为它存世量也非常少,在可流通渠道可能也只有20片左右。接下来是“宋聘”,大约一两百片的存量。“你现在哪怕出六七十万元说明天要买10片‘宋聘’,那肯定没有。”张奇明解释道,“因为大部分都分散在藏家手里,人家不会卖给你。你出价高茶商可能给你一两片,但绝不会给你更多的了,这是一个店的招牌。这个就是普洱茶跟其他的收藏不一样的地方,它非常坚挺。而且你要买多,反而要加钱,因为商家把两年后的利润都交给你了。”

  2007年前后,内地曾经出现过一个炒作普洱茶的高峰,但由于老茶数量稀少,所以当时炒作的大多是新茶。张奇明回忆,炒得最高的时候,连普洱茶的包装纸也被炒到了十来块钱一公斤,当时香港有几个仓库都在卖包装纸。而新出的茶出厂价30元钱,四五个月后就到200元钱,没多长时间就崩盘了。最后人们明白了,普洱茶跟股票、地产不一样,茶是必须要用来喝的,这种每年有10万吨左右产量的新茶,五六个月的时间到200元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但老茶收藏是一步步走高,非常理性。

  随着张奇明的收藏逐渐深入,茶友也遍及五湖四海,他们到了上海总觉得不过瘾,找不到一个适合喝茶的环境。张奇明说:“毕竟这些茶本身就不便宜,冲泡时对水、器皿都有很高的要求。硬件相对容易达到,可找一个好环境却没那么容易。你说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坐在长条凳子上,灯光昏暗,没有好的音乐,是很影响喝茶的心情。我也发现以前传统的茶馆已经跟不上我们这些喝茶人的需要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找到了这座老式建筑,做了以普洱茶为主的这样一个主题会所。我想象就是跟客厅一样,不光是喝茶的茶馆,更是有一种精神价值在里面。”

  做大可堂之初,张奇明并没想着有多少盈利,只是纯粹的个人爱好。没想到正是这个“纯粹”,让他的大可堂真的成为朋友们的大客厅,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说:“后来我突然感觉这也不错,又是自己爱好的事情,又能成为一个产业。实际上从第一年开始就没有亏损过,到现在情况一年比一年好。”张奇明现在碰到一些价格适中、状态良好的老茶,仍然在收购。在他看来,开这种茶馆要有历史,这个历史是需要靠收藏的这些好茶来体现。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