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战略的机遇,加紧申报并力促易武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借此在小城镇建设、文化设施、乡村公路等方面有所突破。2004年元月,省政协文史委与省建设厅的同志一道对易武古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易武历经沧桑变迁,虽无往日辉煌、但遗存的古茶园(树)、古街道、古茶庄、古商号、古驿道,以及“茶案碑”、“瑞贡天朝”匾额和民间制茶工艺等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风情,基本符合申报条件。为此,文史委于2004年2月向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递交了提案,建议省政府将易武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以弥补西双版纳州无历史文化名村(镇)和我省没有茶文化特色历史文化名村(镇)的空白。此案已被省政协列为第7号提案交省建设厅承办,由于勐腊县申报工作迟缓,至今尚无结果。易武若能批准为历史文化名村(镇),不仅以易武为代表的古茶山将作为中国普洱茶的“活化石”、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博物馆”而举世闻名,成为勐腊县乃至西双版纳州的一张“名片”,而且易武城镇建设因此纳入省级规划,势必在省、州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快速发展,对勐腊县北部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建议勐腊县对此高度重视,全力 争取。
第三,要抓住我省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地处著名民族风情和热带原始森林旅游地的优势,在保护和开发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方面有所突破。以易武为中心的周围古茶山约2000余平方公里,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澜沧江深大断裂以东,地质构造属横断山系断裂带思茅台地的一部分,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属北热带湿润季风区,具有低纬、多雨、湿润、静风、终年温暖之特点,生态条件极好;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约8人,属汉、傣、哈尼、彝、瑶等多民族杂居区,民居、风情各具特色,乡风民俗纯朴。总而言之,这是一块美丽的绿色宝地,是一方神奇的边陲净土,建议省、州、县从保护古茶山珍稀资源和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这一地区列为自然保护区,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规章,鼓励退耕还林(茶),严禁毁林开荒、开矿,使之成为新的观光旅游圣地。就目前而言,易武及其周边古茶山可开发和利用的旅游景点、项目众多,如开辟古茶园观光游、恢复“祭茶祖”会、举办春(秋)采茶节等等。
3?郾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叫响“易武正山七子饼”品牌,扩大易武茶山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易武及其周边古茶园生产的干茶大量被外来茶商购走,虽有30余家加工七子饼茶的作坊,但也是各自为阵,小打小闹,效益低下,距振兴古茶山雄风的要求甚远。为此,建议县、乡党委政府采取就地培育或招商引资等措施,建立茶业龙头企业,并全力扶持其做大做强,既可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确保茶农以茶致富,调动茶农护养、改造、开发、管理好古茶园的积极性,确保茶业可持续发展;又可以整合易武及其周边的茶资源,使七子饼茶的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成为当地的重大税源,实现以茶兴乡的目标。
4?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加强领导。
易武茶山的恢复和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非统筹协调不可。为此,建议县、乡成立“易武古茶山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下设若干工作机构,分工负责,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如:(1)设立易武古茶山综合开发办公室,主管古茶山恢复发展规划、方案、政策、规章的制定,文物古迹、古茶庄(商号)、七子饼茶商标、传统制茶工艺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市场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的管理和协调。(2)组建茶业协会,成为政府与茶农、市场的桥梁,协助政府整合茶山资源,合理调节毛茶和成品茶的生产与销售,发挥类似石油“欧配克”的作用,确保易武茶区利益最大化。(3)成立古茶山普洱茶研究会,开展古茶山、普洱茶文化研究和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筹建“古茶山博物馆”。
作者简介:
李师程:出生于易武茶山易比的茶叶世家,曾祖父李开基,开茶庄“安乐”号,献茶入贡,得“瑞贡天朝”金匾,光绪皇帝敕授“例贡进士”,吏部敕授“修职佐郎”。李师程自小受到茶山文化熏陶,致力于茶文化研究、茶产业发展。历任中共昆明市委副书记、中共思茅地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他是茶叶文化节的开创者。“普洱茶叶节”就是他任思茅地委书记时主办的。现任政协云南省委员会常委、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教授。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名誉理事长。
吴进:现任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