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炎黄文化几个问题的讨论和总结阐述
发布时间 2011-08-03 浏览 10635 次
于蚩尤则不一样。因为这位不服输而不断抗争的英雄太厉害了,将一个堂堂轩辕黄帝打得是九战九败,这样的造反分子不能不引起那些封建统治者的恐惧和憎恶,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非常恐惧这样的造反分子起来威胁自己的统治和破坏社会的稳定,于是正史上基本都对这位英雄进行了刻意的歪曲和丑化。每每涉及涿鹿大战都说得过于简单和肤浅,并出于对黄帝的推崇和仰慕,便对和黄帝进行大战的这位英雄进行了一番歪曲和丑化。《尚书·吕刑》载: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戳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这是周穆王叙述刑法的源流时首先提到的“古训”,说蚩尤作乱,以酷刑、杀戳统治苗民,蚩尤的这种形象可是非常可怕和丑恶的。甚至就是在今天也一样,打开各家网站,大体浏览一番但凡涉及黄帝战蚩尤的传说都是进行一番过于简单的近乎程式化的描述,不外乎赞美一番黄帝痛贬一番蚩尤,比如新浪网站介绍河北涿鹿黄帝城的一段文字:传说蚩尤是南方九黎族的首领,生性残暴,渐失民心;为了壮大力量,攻打北方的部落首领黄帝;黄帝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部落。“生性残暴,渐失民心”从此类的语言描述可以看出对蚩尤这位英雄进行歪曲和丑化的强大的历史惯性和历史成见对今天人们的影响有多么的大。然而,这种丑化在学人的眼里是站不住脚的,远古的这些部落纷争很难界定说他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战争。现代的众多学人更认可蚩尤的英雄形象。能把一个堂堂智慧勇武的轩辕黄帝打的九战九败的人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如果没有九天玄女这位世外高人给黄帝传授奇门遁甲的兵法,那么黄帝能不能打败蚩尤,说实在的那也很难说了,那样的话可能我们今天祭奠的不会是黄帝,而是很可能象苗人一样早早得就把蚩尤当作祖宗来怀念和追慕了。实际上,并不只是现代人认可蚩尤的英雄形象,《史记·高祖本纪》:(众)乃立季(刘邦之宇)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兴)鼓旗,帜皆赤。在这里,刘邦是把黄帝与蚩尤放在一起祭祀的。像这种情况在历史中是屡见不鲜的。

在现在的河北涿鹿县矾山镇西三堡村的黄帝故都遗址附近,原来的黄帝祠已经不存,而是改为了“三祖堂”(由海内外32万中华儿女捐资建成,1998年7月25日正式开游),共同祭祀着炎帝、黄帝和蚩尤这三位先祖。这足以证明现代的学人和民众是怎么看待这位英雄的:蚩尤非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而且和炎黄始祖一样也是我们的一大光荣始祖!黄帝的最大功劳在于结束了远古部落纷争、统一了华夏,炎帝的最大功劳在于制耒耜奠农耕、尝百草始中医,那么蚩尤的最大功劳也不仅仅在于他代表着远古的狩猎一族(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徐亦亭《蚩尤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狩猎者首领》一文)以及制五兵为华夏先民发现了铜铁冶炼术发展了远古社会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种不屈不挠、不服输的、不断抗争的英雄主义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中华文明的骨子里没有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那么我们的文明能不能在世界古文明之林中顽强的延续至今,说实在的那是很难说的了!因为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有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以后世会出现汇聚梁山的水浒英雄,文艺作品中会出现孙悟空这样具有极强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所以可以说蚩尤先祖也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人这样说过,“历史的烽烟已经散尽,民族间的冲突只像兄弟间幼时的争吵”,对于三位老祖宗我们后人也可以这样说,炎帝、黄帝和蚩尤我们这三位老祖宗曾经的纷争就好像是在闹家务吗。

四  中华文明源头上可贵、伟大的文化个性

中华文明源头上什么样的文化性格、气势或者惯性能够一泻汪洋的铸就后世五千年灿烂而没有中断的辉煌文明呢?我想这样的文化性格、气势或者惯性最最重要的大致可以概括如下几点:

1、豪气十足或者强者为尊

中国广阔的地域,众多强悍的部落族群可以说成为了轩辕黄帝统一大业中的一个个障碍,能够征服一个个强悍原始部族应该说不仅仅需要强大的原始军事条件,也需要相当的胆识、豪气和智慧,而能够打败一个个强悍的对手,应该说同时也锻铸出了一支强大的原始军队,而最重要的也形成了一种敢做敢为勇往直前的豪气或者说是强者为尊的理念,同时这种十足的豪气或者强者为尊的理念又成为继续统一大业的精神动力,这种豪气或者理念致使轩辕大帝即使面对自己的兄弟部族炎帝,也同样要坂泉大战一统天下,应该说这种十足的豪气或者强者为尊的理念留在了中华文化的骨子里,不论是后世的秦始皇、成吉思汗、还是皇太极、多尔衮,甚至还有毛泽东,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他们都是以一种十足的豪气或者强者为尊的姿态勇往直前、铁马金戈的驰骋在广阔的中华大地、征服了一个个强劲的敌手而君临天下成为引领一个时代的开国之君。这种十足的豪气或者说强者为尊的理念很明显的就是这些英雄们征服天下的气势、动力和成功的缘由,而这种征服客观上又形成了中华广阔的地域,多民族的特色,应该说这种豪气或者理念促成了中华文化强劲的精神内核,这种十足的豪气或者说强者为尊的理念促成的征服的历史结果就是形成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强大的内核以及广阔的地域、大一统的观念和中华文化磅礴气势。强者为尊的特色可以说是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而不中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管是你忽必烈还是多尔衮,不管你军事上有多么的强大,在文化上却绝对地要臣服于强者为尊的汉文化。如果中华文化不是以强者为尊的姿态征服和同化了他种文化,那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可能是名副其实的蒙古帝国或者满清皇朝。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延续千年的强大气势,所以不论是军事上的失败还是历朝国号和统治者的变更,中华文化总能强者为尊征服或融合他者,从而穿透历史的烽烟而绵延不断。

2、博雅如斯或者有容乃大

每每谈及炎黄老祖的功劳,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总是自豪骄傲的津津乐道,因为我们的祖宗可以说为我们这些后世做子孙的树立了做人优秀的、模范的榜样。每每论及炎黄始祖的功劳,我们都可罗列出一长串来:洒种五谷、编做音乐、建筑房屋、做衣物、造舟车、启医药、始风俗等等,当然这些功劳应该说是有些是因为对先祖的敬慕和追念而归功于二位先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二位先祖很可能都是多才多艺型的领袖人物,多才多艺、德高望重、具有发明创造有所作为的智慧这应该说是在原始社会成为众望所归的部族领袖的重要条件,应该说这对于后世多才多艺型的人才或者领袖也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更重要的“博雅”、“大度”应该说是炎黄始祖对于后世中华文化博雅气度的重大影响。黄帝雄心四海一统天下,对于炎帝这位强大的兄弟部族同样没有放过,但是在打败炎帝部族之后,黄帝并没有斩草除根的对炎帝进行铲除和灭绝,而是进行融合。很明显炎帝的伟大和声誉都决定了炎帝是黄帝一争天下最强有力的权利对手。而黄帝对于炎帝和他的部族的善待应该说是体现了相当“容人”的气度,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黄帝因为自己权力地位的需要而对炎帝进行一番灭绝或者诬蔑,那我们今天就不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了。我们今天骄傲、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体现着对两位老祖宗的功绩与精神无比的敬仰和追慕。

炎黄部族的联合和融合不仅体现了为人的气度和雅量,也在客观上促成了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有广阔地域和众多部族的空前的原始大国的形成!这对于中华文化和历史后世的发展有绝对性的决定作用。如果部落间不联合不形成一种大国度的历史现实和影响后世的概念,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很可能就会像欧洲大陆一样布满的是星罗棋布、各自为政的众多小国,这是很明显的!“容人”的气度成为了后世中华文化不断吸纳融合、发展膨胀的重要文化资源!

历史因为有强者为尊的规律,中华文化因为有有容乃大的气度,所以在绵延千年的坎坷而辉煌的文化过程中总是能够不断的吸纳和融合而不是摧残和灭绝他种文化,因而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膨胀,终而能够铸就广阔的文化地域和千年强大磅礴的文化气势——

3、百折不挠或者不断抗争

百折不挠或者不断抗争这就是中华文化顽强的具体体现。原始先民为了生存在与严酷的大自然面前的不断斗争中形成了这种精神。这地方发洪水了就再迁徙到新的地域重建家园,今年干旱没收获多少粮食就与强悍的野兽互争食粮。原始、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原始先民有了这种不断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宝贵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形成百折不挠或者不断抗争的不服输的精神的重要源泉——应该说精卫填海的故事本质上讲的、体现的就是原始先民与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顽强的拼搏和抗争的这种精神!精卫虽然弱小填不了海,但是这不断抗争的精神却是永世流芳,成为了中华文化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与大自然进行不断的抗争之外,当原始先民们面临其他强悍的部族威胁的时候,我们的原始先民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可贵的、悲壮的精神,可以说蚩尤和刑天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和代表者。可以说这种精神一直留存在了炎黄子孙的骨子里,留存在了中华文化的骨子里,所以后世会有水浒英雄梁山好汉,文学作品里会有大闹天宫的美猴王!

可以说百折不挠或者不断抗争的精神就是中华文化生命力坚韧、顽强的最重要原因!有了这种精神就是说中华儿女即使暂时在军事上失败但是总会顽强拼搏继续奋争的!满清统治者统治中华大地统治了几百年可还是有天地会的英雄仍然进行着反清复明的悲壮义行!

因为中华文化包含有百折不挠或者不断抗争的顽强精神内核,所以历史怎样发展,华夏文化总能度过那血泪坎坷的一时,绵延千年而从不中断——

4、合于自然或者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论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精华和核心,也是中华农业文明文化思想的发展成果和重要体现。

我不同意天人合一是古人顿悟的思维成果,作为思想应该是原始先民和大自然斗争的过中长期总结和形成的。有人撰文阐述“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观念起源于西周或者先秦,我也认为不妥。有学者称“天人合一”观念肇始于孟子的“天人相通”说;说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应该说和后世对“天人合一”的论述大体一致;而董仲舒对“天人合一”的论述则吹到了神和人的关系,这可以说对于儒学上升为封建官学起了相当的作用。从整理出的《易经》到老子的《道德经》,从孟子到董仲舒,应该说各家对于“天人合一”都也多有论述。而先秦到汉对于“天人合一”的论述对于后世张载正式提出的“天人合一”说无疑都具有绝对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张载能够提出“天人合一”不是因为一个人的聪慧,而是因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资源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而先秦到汉对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也不是无中生有、天上掉下来的,这都有农业文化发展形成的思想资源作为灵感或者依据而让这些思考的学者们思考出来的。而这些思想和资源的源泉就是长期发展的农业文明形成的!因为只有农业文明社会中的人才重视对于 “天人关系”的研究。这种思想或者观念应该源于远古的先民。很明显研究“天人”关系的《易经》中已经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易经》的思想甚至可以远溯到伏羲,伏羲爷“仰观天象附察地理”而创造出了研究天人关系的易学思想,而这种对天人关系最初的关照中就已经有了“天人合一”萌芽的可能和最初的表现。应该说原始农业时代的先民对天人关系的发展有绝对重要的贡献,因为原始农业的先民为了种好庄稼不得不研究自然、节气和农业生长的关系,从而感觉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这个“天”的重要性,也就是“天人合一”。到炎帝根据对农业生产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而制出原始节气和64卦,应该说对“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最终形成和提出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农业文化的性质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发展和形成起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的道家政治学派“黄老之学”直接师承黄帝,当然这既是一个策略,但同时也可以说明黄帝时代已大致开始了最初的道学。传说黄帝后半辈子求仙问道大致可以想象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原始的最初的道学思想。“天人合一”是农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思想成果,也可能会成为原始末期的高人谈经论道的部分内容。广成子、赤松子、西陵圣母这些传说中得道的世外高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某些思想进行最初探讨或者思考的一部分人,虽然可能最初的探讨或者思考可能会很粗糙。

“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或者内容,就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人的和谐。因为天人的不和谐和对立会给人们所带来自然上、生产上、生存上的负面影响,所以生存在农业社会里的中国人把“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天人和谐因而人们得以生存,中国文化也因而得以延续。所以“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应该说也是中国文化能够绵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文化个性也成为了后世形成的中华文化的一些文化精神或者特色,文化更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磅礴气势,致使中华文明一泻汪洋发展绵延五千年依旧辉煌灿烂而从不中断!炎黄子孙更应该承继先祖的伟大精神、领悟掌握中华文化的伟大精神,让这种精神熔铸在我们体内,使我们炎黄子孙顽强拼搏、奋勇前进,为建设统一富强、繁荣昌盛和远超汉唐气度的中华大帝国而不断努力

                       2004年9月18日初稿

                       2004年11月11日—12日第二稿

(作者:叶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